金乌出海扶桑红,流光正照山之东。
千岩宿雾卷飞翠,半壁晴霞明太空。
一双乔松荫华屋,中有幽人美如玉。
青鞋布袜芰荷衣,坐看碧草无尘俗。
黄鹂啼处树阴多,白鸟飞时溪水绿。
床头锦囊琴一张,架上牙签书万轴。
长年读书究典坟,不知春暮花纷纷。
绛桃隔竹迷苍雪,红药当阶动彩云。
昨日山中酒初熟,故人早过清溪曲。
呼儿洗盏具盘飧,莫厌山肴并野蔌。
太平无事不出门,白鹤生雏竹有孙。
男长须婚女须嫁,仙家何必说桃源。
金乌出海扶桑红,流光正照山之东。
千岩宿雾卷飞翠,半壁晴霞明太空。
一双乔松荫华屋,中有幽人美如玉。
青鞋布袜芰荷衣,坐看碧草无尘俗。
黄鹂啼处树阴多,白鸟飞时溪水绿。
床头锦囊琴一张,架上牙签书万轴。
长年读书究典坟,不知春暮花纷纷。
绛桃隔竹迷苍雪,红药当阶动彩云。
昨日山中酒初熟,故人早过清溪曲。
呼儿洗盏具盘飧,莫厌山肴并野蔌。
太平无事不出门,白鹤生雏竹有孙。
男长须婚女须嫁,仙家何必说桃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生活画卷。开篇以“金乌出海扶桑红”起笔,以日出之景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随后“流光正照山之东”,进一步点明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视觉效果。接着,“千岩宿雾卷飞翠,半壁晴霞明太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景象,雾气消散,翠色欲滴,晴空中的霞光映照在半壁之上,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一双乔松荫华屋,中有幽人美如玉”两句,将画面聚焦于书屋之中,乔松为屋遮蔽,屋内居住着一位高雅脱俗的隐士,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隐逸生活的静谧与高洁。接下来,“青鞋布袜芰荷衣,坐看碧草无尘俗”,通过穿着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与心境,与外界的尘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其超然物外的境界。
“黄鹂啼处树阴多,白鸟飞时溪水绿”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黄鹂的啼鸣与白鸟的飞翔,溪水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更加清澈,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作的韵律感。紧接着,“床头锦囊琴一张,架上牙签书万轴”,通过乐器与书籍的摆放,展现了隐士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修养,琴声与书香交织,营造出一种文雅而深邃的氛围。
“长年读书究典坟,不知春暮花纷纷”表达了隐士长时间沉浸在学问之中,甚至忘记了季节更迭,体现了其对知识的热爱与执着。最后,“绛桃隔竹迷苍雪,红药当阶动彩云”,以桃红与药花的色彩对比,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美感与诗意。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场景,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清华老山人,三子读书者。
操笔起云烟,何曾识戎马。
父昔守韶州,被谪西凉戍。
十年事弓刀,风沙走边路。
去年寄书归,身老无膂力。
尔即代父行,甘心入军籍。
朔风天正寒,一去万里馀。
读书知有父,何必守故庐。
未得父书时,大兄备点兵。
父老不得力,母别赴南京。
尔去无六亲,父子两相倚。
大兄妻为炊,母仅托少弟。
父子共四人,三人在行伍。
天上一团月,照见三处苦。
尔孝感天地,岂久行伍间。
飞腾入霄汉,何能不东还。
华轩结构与云连,正在书台紫翠边。
金叵罗中邀皓月,玉栏干外问青天。
广寒宫殿名虚得,大地山河影浪传。
药捣玄霜分若个,树誇丹桂种何年。
蟾光此夜因谁缺,兔魄今宵却又圆。
惆怅姮娥亦无语,倒骑白凤舞翩跹。
秋尽山行日未昏,萦纡林壑隐乾坤。
径深黄叶疑无路,岸转清溪别有村。
盘谷纵幽何足羡,辋川虽好未须论。
过桥苔藓生岩罅,坐石萝藤挂树根。
老妪蒸藜邀上客,阿翁剥枣引诸生。
新茅盖处鸡啼屋,短杖敲时犬吠门。
避地正须营草阁,逢人何用问桃源。
不通姓字相宾主,愿子情亲作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