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陵阙已苍烟,鲁国灵光独岿然。
卫玠音闻永嘉末,陶潜诗著义熙前。
可怜阁下投几死,不及车中寝获全。
寄语牙郎莫酬价,椟中韫玉可求旃。
汉家陵阙已苍烟,鲁国灵光独岿然。
卫玠音闻永嘉末,陶潜诗著义熙前。
可怜阁下投几死,不及车中寝获全。
寄语牙郎莫酬价,椟中韫玉可求旃。
这首诗通过对比汉家陵阙与鲁国灵光殿的不同命运,以及卫玠、陶潜等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汉家陵阙已苍烟,鲁国灵光独岿然”两句,以汉代的陵墓和衰败景象与鲁国灵光殿的独立存在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接着,“卫玠音闻永嘉末,陶潜诗著义熙前”则点出两位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卫玠的声音在永嘉末年消逝,而陶潜的诗歌则在义熙年间流传,暗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可怜阁下投几死,不及车中寝获全”这两句,通过假设性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命运多舛的同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安全与保护的渴望。最后,“寄语牙郎莫酬价,椟中韫玉可求旃”则是诗人对世间价值的一种反思,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应仅以物质的价格来衡量,而是如同椟中的美玉,即便不被世人所识,其内在的价值依然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以及价值观念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笔峰插天碧,其下可以庐。
谁与半间云,共此一束书。
君看柴桑人,自爱松菊居。
北窗天地宽,不受世卷舒。
脱巾漉老瓦,高枕眠华胥。
日月双车毂,乾坤一蘧蒢。
是身亦安用,吾膝犹自如。
烟波健跨犊,藓石寒缗渔。
农人告春暮,山月随归锄。
尚堪抱文度,谈诗到黄初。
谨毋屈声利,望尘拜轩车。
梦中翠凤飞来双,驾言后土逊名邦。
手持玉简判红紫,敛袂欲以诗城降。
粹容喜动日月角,揖我入对玲珑窗。
为言琼花返蓬阆,下界久矣无根桩。
乃今存者赝本耳,补亡以绐青油幢。
人间识真盖亦寡,载酒嘉宾宁论缸。
黄冠诞谲谨勿信,传讹听舛其言哤。
为花作辨谁氏子,谬妄补入黄钟腔。
耳庸目陋惑世俗,其罪不能三赦憃。
朱云之孙亦奇士,文有气骨丰而厖。
谓琼赤玉匪为白,不比俗论纷茸尨。
诗筒往来捷于响,夜发严鼓声逢逢。
咨尔岳为谢此老,壮哉寸管飞涛江。
井田变阡陌,万世以罪秦。
商君信苛刻,不过民自民。
汉名反秦火,当与三代邻。
今年田欲方,明年田欲均。
宁知古井田,不为赋税湮。
百亩官所予,无甚富与贫。
所为经界者,要使风俗淳。
岂为横江网,竭不遗一鳞。
乃知三代时,官与民为春。
秦民自生生,官不与笑颦。
孰云汉田制,顾不如秦仁。
秦姑寘勿问,汉已掎摭狺。
谁其起邹叟,重与毕战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