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谒凤州侯,侯居我莲幕。
伏枕忧百端,意境殊萧索。
忽闻古寺钟,顿解利名缚。
我谒凤州侯,侯居我莲幕。
伏枕忧百端,意境殊萧索。
忽闻古寺钟,顿解利名缚。
这首诗《萧寺晨钟》由清代诗人纪膺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我谒凤州侯,侯居我莲幕”以叙述的方式引入,似乎在讲述一次与某位名为“凤州侯”的人物的会面,以及对方在“莲幕”中的生活状态,营造了一种文人雅集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伏枕忧百端,意境殊萧索”两句,笔锋一转,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孤独感,将原本宁静的画面瞬间拉入了深沉的思绪之中。
“伏枕忧百端”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躺在床上,思绪万千,忧愁满腹的状态,而“意境殊萧索”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绪的沉重与孤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空旷而冷清。
最后,“忽闻古寺钟,顿解利名缚”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思考之后,诗人仿佛在不经意间听到了远处古寺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如同一股清流,瞬间洗涤了他心中的尘埃,让他从纷扰的名利中解脱出来,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自由。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也寓意着在生活的磨砺中,人们最终能够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佳作。
策杖辞朋友,形骸已可怜。
无钱亲药裹,冒雨上归船。
官竟生前弃,诗应死后传。
空馀京洛月,愁照月台边。
岁星运行至荒落,鹑尾初占建魁杓。
大旱金石皆流烁,旱魃何知恣为虐。
大田多稼三百廛,尽是农夫耦十千。
一朝焦枯如束管,赤地百里焚则烟。
官长视民如视子,常恐岁饥为殣死。
并走群望严神祀,却盖斥肩昭勤止。
至诚果能格明神,明神为公诉苍旻。
苍旻油然兴浓云,浓云郁兴雨如霖。
农家不伞走沟遂,抖擞偃禾有生意。
诘朝犯晓细□□,缕缕青黄交颖穗。
农人以手加额头,使我不死赖宋侯。
白老垂髫声呦呦,优游咸歌脱穷愁。
陵山攒空插苍玉,舒水拖绢浸寒绿。
山高水长岁月续,德我宋侯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