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雩谁识旧童儿,法令今惟柱后师。
刻枣谁书惊荡尽,踏槐遗老叹崩离。
堂中授讲亡高座,庑下题名剩续碑。
奎壁不存斋舍改,端能为泯少年诗。
风雩谁识旧童儿,法令今惟柱后师。
刻枣谁书惊荡尽,踏槐遗老叹崩离。
堂中授讲亡高座,庑下题名剩续碑。
奎壁不存斋舍改,端能为泯少年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对于过去学习生活的怀念之情。开篇“风雩谁识旧童儿,法令今惟柱后师”两句,通过对比现在与过去,表达了作者对于往昔时光的不舍与怀旧之情。"风雩"常指春日和风,"旧童儿"则是指年轻时期的自己,而"法令"通常指学堂中的规矩或教师,这里则特指柱后立着的教育者。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曾经师长的怀念。
紧接着,“刻枣谁书惊荡尽,踏槐遗老叹崩离”两句,则描绘了学堂中的景象。“刻枣”可能是指刻在桌子上的字迹,而“惊荡尽”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踏槐"一词,常与学习相关,而"遗老叹崩离"则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光无法复返的哀伤。
下半首“堂中授讲亡高座,庑下题名剩续碑”两句,更深化了这种怀旧之情。"堂中授讲"是指在学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亡高座"则强调了时间流逝和往日英雄的不再。"庑下题名"可能是指在过道下的墙壁上留下的名字,"剩续碑"则是一种对于过去记忆的保留。
最后,“奎壁不存斋舍改,端能为泯少年诗”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学习经历的回顾和对文学创作的自信。“奎壁”可能是指古代用于记录事件或文章的器物,而“不存”则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斋舍改"暗示了环境的变迁,"端能为泯少年诗"则表达了诗人虽然经历了许多改变,但依旧能够创作出像年轻时一样美好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种对于知识、教育和文学的深切情感,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