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感学事二首·其一》
《次韵感学事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风雩谁识旧童儿,法令今惟柱后师。

刻枣谁书惊荡尽,踏槐遗老叹崩离。

堂中授讲亡高座,庑下题名剩续碑。

奎壁不存斋舍改,端能为泯少年诗。

(0)
注释
风雩:古代学校。
旧童儿:昔日的小童子。
法令:法律和规则。
柱后师:比喻掌握权力的教师。
刻枣:刻写在枣木上的文字。
惊荡尽:震惊不再,消失殆尽。
踏槐遗老:老一辈的人。
叹崩离:感叹国家的分裂。
堂中授讲:课堂讲授。
亡高座:没有了高高的讲台。
庑下题名:廊檐下的题名。
续碑:残破的碑文。
奎壁:学术和教育的象征。
斋舍:学校。
泯少年诗:使年轻时的诗歌消失。
翻译
谁还能记得那个昔日的小童子,在新时代里,法令的权威落在了柱后教师手中。
那些刻在枣木上的激昂文字已令人震惊不再,老人们感叹国家的分裂和衰败。
课堂上已经没有了高高的讲台,廊檐下的题名录刻只剩下了残破的碑文。
学校的奎壁(象征学问的标志)已消失,斋舍也改换了模样,恐怕连年轻时的诗歌也一同被淡忘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对于过去学习生活的怀念之情。开篇“风雩谁识旧童儿,法令今惟柱后师”两句,通过对比现在与过去,表达了作者对于往昔时光的不舍与怀旧之情。"风雩"常指春日和风,"旧童儿"则是指年轻时期的自己,而"法令"通常指学堂中的规矩或教师,这里则特指柱后立着的教育者。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曾经师长的怀念。

紧接着,“刻枣谁书惊荡尽,踏槐遗老叹崩离”两句,则描绘了学堂中的景象。“刻枣”可能是指刻在桌子上的字迹,而“惊荡尽”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踏槐"一词,常与学习相关,而"遗老叹崩离"则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光无法复返的哀伤。

下半首“堂中授讲亡高座,庑下题名剩续碑”两句,更深化了这种怀旧之情。"堂中授讲"是指在学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亡高座"则强调了时间流逝和往日英雄的不再。"庑下题名"可能是指在过道下的墙壁上留下的名字,"剩续碑"则是一种对于过去记忆的保留。

最后,“奎壁不存斋舍改,端能为泯少年诗”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学习经历的回顾和对文学创作的自信。“奎壁”可能是指古代用于记录事件或文章的器物,而“不存”则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斋舍改"暗示了环境的变迁,"端能为泯少年诗"则表达了诗人虽然经历了许多改变,但依旧能够创作出像年轻时一样美好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种对于知识、教育和文学的深切情感,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坚持。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荐豆呈毛血歌辞

时恭时祀,有物有则。伊我上圣,实抱明德。

牺象交陈,郁尊四塞。黍惟嘉谷,酒惟玄默。

荐通苍祇,庆覃黎黑。愿灵之降,祚家佑国。

(0)

亟出行

蒙雾犯风尘。

(0)

点绛唇.旅夜闻杜鹃

多少凄凉,夜深犹向东风诉。暗催舂暮。

不管天涯苦。月落纱窗,细滴芭蕉露。芳情阻。

梦随飞絮。吹遍江南路。

(0)

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

行矣怨路长,惄焉伤别促。

指途悲有馀,临觞欢不足。

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

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

安得携手俱,契阔成騑服。

(0)

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滨。

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

(0)

暴雨

好雨平空降,耕农乐未央。

一声雷送去,云散露斜阳。

(0)
诗词分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诗人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