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草堂静,驱车同讨寻。
南郊更崎崛,春溪多绿阴。
蒲杏渐将遍,松竹已成林。
感嘅宿昔意,相对静尘心。
悠悠日西迈,渚禽扬妙音。
即此兴巳极,何必东山岑。
爱尔草堂静,驱车同讨寻。
南郊更崎崛,春溪多绿阴。
蒲杏渐将遍,松竹已成林。
感嘅宿昔意,相对静尘心。
悠悠日西迈,渚禽扬妙音。
即此兴巳极,何必东山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前往西溪的旅程,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以及内心的感悟。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爱尔草堂静”,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喜爱,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着,“驱车同讨寻”描绘了出行的情景,与友人一同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期待。
“南郊更崎崛,春溪多绿阴”两句,通过描绘南郊的崎岖山路和春溪旁的绿树成荫,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暗示了旅程的艰辛与美好并存。
“蒲杏渐将遍,松竹已成林”进一步展示了沿途的植被变化,从蒲草和杏树逐渐遍布,到松树和竹子形成茂密的森林,体现了季节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感嘅宿昔意,相对静尘心”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在宁静环境中交流时的心境平和,仿佛洗涤了心灵的尘埃。
“悠悠日西迈,渚禽扬妙音”描绘了夕阳西下,水边的鸟儿发出美妙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韵律。
最后,“即此兴巳极,何必东山岑”表达了诗人认为眼前的景象已经足够令人兴奋,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更高的山峰,强调了对当下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自然美的深深向往。
俗子居山不见山,静者居廛山在眼。
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
堂前种竹堂后萱,春深笋长萱花繁。
大儿称觞寿花下,小儿读书当竹根。
城中无山亦可乐,城中有虎仍戴角。
归来不愁虎食人,闭门日醉中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