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雾陪黄昏,月浸寒香冷。
可是罗浮人,来立梅花影。
林雾陪黄昏,月浸寒香冷。
可是罗浮人,来立梅花影。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黄昏下的林中景象,通过“林雾”、“黄昏”、“月”、“寒香”、“罗浮人”和“梅花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美的氛围。
首先,“林雾陪黄昏”,描绘了傍晚时分,林间弥漫着一层薄雾,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景象。这里的“陪”字,生动地表现了黄昏时刻,林雾与黄昏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
接着,“月浸寒香冷”,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寂静。月亮的光辉洒在空气中,似乎将周围的寒香也浸染得更加清新而冷冽。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景象,还通过“寒香”二字,暗示了梅花的存在,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可是罗浮人,来立梅花影。”则揭示了诗的主题。罗浮人,可能是指传说中的仙人或隐士,他们来到这林中,站在梅花的影子前,或许是在欣赏梅花的美丽,或许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一句通过“立梅花影”的动作,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姿态,也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巧妙寄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林雾”、“黄昏”、“月”、“寒香”、“罗浮人”和“梅花影”等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思的画面。
二十九年前,老母到严濑。
此日重来游,随行皆儿辈。
儿长苕霅间,未审江流派。
自入富春江,风景先睹快。
昨宵息狂飙,吹雪如掌大。
倏忽遍山头,重重压篷背。
上天散飞琼,大河明玉带。
某水某山林,母为道梗概。
一角隐城楼,洼然处险隘。
想见当日情,长与冰霜耐。
欸乃舟橹遥,回首万山内。
惟有南北峰,高插云之外。
伯兄维扬来,面目生尘土。
陡说父病危,要我省吾父。
情景复疑猜,游移不自主。
俯顾有家人,家人愁万缕。
忽道吾父来,隔窗若有睹。
父来自何方,悲欢欲蹈舞。
壶酒设庭前,举杯话情绪。
同侪五六人,依然亲侍坐。
一酌情畅怡,再酌神吞吐。
三酌环视儿,凄然有所语。
语曰儿善谋,我谋亦安抚。
为看儿曹来,儿曹其善处。
闻之恻然悲,长跪期团聚。
未言鸡唱声,一枕泪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