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玉笥山沈道士》
《寄玉笥山沈道士》全文
唐 / 徐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珍重江南沈鍊师,未曾相识久相思。

已全真气能从俗,不坠家风善赋诗。

玉笥共游知早晚,金貂回顾觉喧卑。

多惭书札遥相问,更望刀圭换白髭。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的文人徐铉所作,题为《寄玉笥山沈道士》。徐铉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江南沈炼师的深厚情感与敬仰之情。

首联“珍重江南沈鍊师,未曾相识久相思。”开篇即点明了对沈炼师的敬重与思念之情,虽未谋面,但心已相连。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向往。

颔联“已全真气能从俗,不坠家风善赋诗。”赞扬了沈炼师既能坚守道家的真气精神,又能融入世俗生活,同时还能保持家族的优良传统,擅长诗歌创作。这不仅是对沈炼师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颈联“玉笥共游知早晚,金貂回顾觉喧卑。”描绘了诗人想象中与沈炼师共同游览玉笥山的情景,以及在金貂(古代官服上的装饰)面前,感受到的世俗的喧嚣与卑微。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与沈炼师共处时的宁静与高洁,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尾联“多惭书札遥相问,更望刀圭换白髭。”表达了诗人因未能亲自拜访而感到的愧疚,以及对沈炼师传授养生之道(刀圭,古代指药物或药方)的渴望。这一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沈炼师的尊敬,也流露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向往,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徐铉以其独特的文笔,将个人情感与对道家文化的思考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作者介绍
徐铉

徐铉
朝代:唐   字:鼎臣   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   籍贯:广陵(今江苏扬州)   生辰:916年—991年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猜你喜欢

行路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0)

秋夜

九死馀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

(0)

游五台

五云常覆五台端,天近清都特地寒。

涧道千年冰未化,林梢一夜雨初乾。

黄河紫塞依依见,碧殿朱楼面面看。

万壑千岩青未了,更从高处望长安。

(0)

少年将

翩翩马上带双鞭,宝剑珠袍美少年。

番直每从双阙下,射雕常在万人先。

传来鬼谷兵书秘,演得鱼丽陈势全。

为问防秋老边将,白头曾未上凌烟。

(0)

登镇江北固楼

山围城郭南徐镇,石撼潮湍北固楼。

天入长江生远浪,风吹落木下清秋。

山川第一供凭吊,国土三千放远游。

无限霸才成底事,怒涛滚滚向东流。

(0)

易水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