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渡头的萧瑟画面,透露出一种寂寞和悲凉的情怀。开篇“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片荒凉之景。古渡头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给人以时间久远而又被遗忘的感觉。征人的马鞍已经卸下,孤独的船只停靠在岸边,这种场景常见于旅途中的离别和告别。
接下来的“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两句,则是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烟霭笼罩着古老的树木,一声声猿啼在夜空中回荡,使人感到一种深邃的静谧。而月光下,平沙上留下的不过是一些雁叫声,以及秋天特有的凄凉气息。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两句,则是对远处砧杵声音和鼓鼙初响的描写。这些声音不仅让人听了心酸,更引发了旅人的思乡之情。
最后,“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两句,诗人回忆起往昔在此地击筑唱悲歌的情景,如今却只能是一片寒冷的光芒凝聚而不散。这不仅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中无法挽留美好的无奈和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悲凉,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佳作。
礼服悠悠岁月深,归来城郭岂堪寻。
葬防不背先师训,居颍能知前辈心。
古驿桃花劳远梦,征途柳色动新吟。
秋风傥有南飞雁,莫惜频频一寄音。
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
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
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
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
因知天中蝗,乃是尸上物。
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
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
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