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
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
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
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
因知天中蝗,乃是尸上物。
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
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
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
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
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
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
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
因知天中蝗,乃是尸上物。
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
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
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士兵死亡后尸身被虫侵蚀的悲惨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战争和民生疾苦的深刻反思。"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残酷与无情。"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表达出对死者愤怒与无奈的情感,暗示着对战争的控诉。
"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蝗灾的严重,如同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展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于家中的妇女,她们的恐惧和哀痛溢于言表。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借梦境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而现实却是"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生活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再次凸显。诗人进一步将蝗灾与战争联系起来,认为"天中蝗,乃是尸上物",寓意着战争带来的灾难。
最后两句"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希望人们能对这些无辜的蝗虫手下留情,同时也反映出对战争源头的深深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蝗飞高》以生动的细节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
年少才高求自展,将身万里赴军门。
辟书远到开呈客,公服新成著谢恩。
驿舫过江分白堠,戍亭当岭见红幡。
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
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
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
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
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
明主每忧人,节使恒在边。
兵革方禦寇,尔恶胡不悛。
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
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