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蹴莺捎春事废。鸾尾亲持,小学蓬莱使。
曲径几曾缘客至。落红如雨添愁思。
低徊珍惜东皇意。踏踏歌成,莲步无须避。
收拾残香归净地。忍看逐絮浮踪寄。
燕蹴莺捎春事废。鸾尾亲持,小学蓬莱使。
曲径几曾缘客至。落红如雨添愁思。
低徊珍惜东皇意。踏踏歌成,莲步无须避。
收拾残香归净地。忍看逐絮浮踪寄。
这首清代词人刘琬怀的《蝶恋花·扫花》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以燕子和莺鸟的活动为引子,展现了春色阑珊的氛围。"蹴莺捎春事废"形象地写出燕子轻盈地追逐黄莺,似乎在催促着春天的离去,而"鸾尾亲持,小学蓬莱使"则借仙鹤的形象,表达了对春光的眷恋和挽留。
"曲径几曾缘客至"暗示了平时少有人迹的幽静小路,如今因春色而吸引人驻足。"落红如雨添愁思"则通过比喻,将凋零的花瓣比作雨点,引发了词人对春去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接下来,词人低回于春风的温柔之中,"低徊珍惜东皇意",东皇即春神,词人珍视春光,不愿轻易错过。"踏踏歌成,莲步无须避"描述了词人在花间轻盈起舞,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词人决定"收拾残香归净地",将落花扫去,让它们回归大地,表达出一种淡然接受生命轮回的态度。
"忍看逐絮浮踪寄"以柳絮随风飘散,象征生命的无常和飘忽,词人不忍心目睹这一幕,流露出淡淡的感伤。整体上,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春光消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平生见流水,见此转留连。
况此朱门内,君家新引泉。
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
与君三伏月,满耳作潺湲。
深处碧磷磷,浅处清溅溅。
埼岸束呜咽,沙汀散沦涟。
翻浪雪不尽,澄波空共鲜。
两岸滟滪口,一泊潇湘天。
曾作天南客,漂流六七年。
何山不倚杖,何水不停船。
巴峡声心里,松江色眼前。
今朝小滩上,能不思悠然。
丰年寒食节,美景洛阳城。
三尹皆强健,七日尽晴明。
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
风拆海榴艳,露坠木兰英。
假开春未老,宴合日屡倾。
珠翠混花影,管弦藏水声。
佳会不易得,良辰亦难并。
听吟歌暂辍,看舞杯徐行。
米价贱如土,酒味浓于饧。
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
殷勤二曹长,各捧一银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