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
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
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
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
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
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
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静的夜晚,主人公在伯均裕斋内安然入睡,没有蚊虫的打扰。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勾勒出主人重视民生、不贪污腐的形象,以及希望以此德行感化民众,使之远离邪恶向善。
首句“处处如雷针在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蚊虫的声音小而密集,如同细雨般无处不在,但又像针尖一般锐利。紧接着,“咂肤成群难扑灭”则强调了蚊虫的数量之多,即使试图驱赶也难以根除。
然而,诗人通过“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表达了对主人的赞赏。这里的“膏血”指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重视,而“未劳挥拂”则意味着主人不需多做努力,便能自然而然地远离这些烦恼,显示出其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
接下来的“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环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荆棘丛生的地方也不再繁殖,而是被美味的茅山替代;在天台之上,每一种类的菌类都是可以享用的,这里“菌”可能象征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又可食用的资源。
最后,“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殷切希望,即通过这种德行来感化民众,让所有的不良之徒都能回头向善,走向正道。这一句也体现出了诗中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形象,既描绘了一个宁静无扰的夜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廉官员的赞美,以及对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善良本性的深切期望。
彤庭敞天阙,下有白玉堂。
叆叇为牖户,琼瑶为阶廊。
其中称秘府,图书辉缥缃。
十年付梦想,今日重瞻望。
银河隔清浅,壶峤渺瀛沧。
云端群仙人,清风接衣香。
举手招我往,对之徒彷徨。
倦翼非不奋,欲飞未能翔。
反哺自乌鸟,贺世自凤凰。
此心长霄汉,遥依日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