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樵山》
《西樵山》全文
明 / 黄在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祇林楼阁赤霞封,窈窕丹梯路几重。

洞倚擘云扶日月,山悬飞雨下芙蓉。

秋阴乍变中峰树,江色常分上界钟。

东岭有僧何处问,莲花知是远来踪。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西樵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首句“祇林楼阁赤霞封”,以“祇林”点出山中寺庙之所在,而“赤霞封”则渲染了一种神圣而瑰丽的景象,仿佛整个山林都被赤红的霞光所覆盖,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着,“窈窕丹梯路几重”一句,通过“丹梯”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通往山顶的山路蜿蜒曲折,如同一条红色的阶梯,隐喻着修行之路的艰辛与漫长。同时,“几重”二字,既强调了山路的复杂多变,也暗示了攀登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洞倚擘云扶日月,山悬飞雨下芙蓉”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西樵山的自然奇观。前句中的“洞倚擘云”描绘了山洞紧贴云层,仿佛要将天空撕裂,寓意着山洞的深邃与神秘;“扶日月”则夸张地表现了山洞的高大,仿佛能支撑起日月星辰,赋予了山洞以非凡的力量和威严。后句“山悬飞雨下芙蓉”则以“飞雨”和“芙蓉”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雨水从山顶倾泻而下,如同盛开的芙蓉花,不仅展现了山雨的壮观,也赋予了山林以生机与活力。

“秋阴乍变中峰树,江色常分上界钟”两句,将视角转向季节变换与时间流逝。秋天的阴云突然变化,使得山中的树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江水的颜色则始终与山上的钟声相呼应,仿佛时间在这里被静止,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最后,“东岭有僧何处问,莲花知是远来踪”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与追寻。诗人似乎在询问,东岭的僧人是否还在修行,而那朵莲花,是否就是远道而来者的象征。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也蕴含了对精神追求与自我超越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樵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修行与精神世界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黄在衮
朝代:明

黄在衮,字公补,号水南。顺德人。著子,民表甥。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经魁。官缙灵教谕,擢广西贺县知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九、清吴道镕《广东文徵作者考》卷四等有传。
猜你喜欢

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赈贷旬日而复反自州门至老竹自老竹至鹅口复回老竹由乾溪上入浦口汎舟以归得诗十首·其五

既雨得晴晴亦佳,笋舆终日度咿哑。

蒙笼篁竹四三里,髣髴茅茨三五家。

邻舍相闻亦鸡犬,田畴随事有桑麻。

居夷何陋惭君子,不尔辞官学种畬。

(0)

又成父弟往馀干谒赵叔遂至池阳庐陵谒二周先生长句送行

归我山中未一年,两回题子送行篇。

况今客路飞红叶,不比春风啼杜鹃。

东阁翘材嗟久阔,长沙夜席已喧传。

子行历聘应兄问,并谢江东有二天。

(0)

十二月二十九日雪三首·其三

蔽天才集雨,动地忽惊风。

苧絮潜加力,杯觞稍费功。

山川相映发,竹树失青葱。

幼质知难久,茅檐溜已通。

(0)

题沈弟所作短轴·其二

作诗政欲江山助,老矣东西南北人。

弟却把诗摹作画,东西南北是知津。

(0)

简莫令求茶

万安近说神潭茶,颇似文当屈宋衙。

山中索居睡不足,碾寄盍令舒眼花。

(0)

赋道傍菊·其二

世无元亮亦无诗,菊亦凄凉孰汝知。

问我无诗宁爱菊,落英闻道可充饥。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陈居仁 王自中 崔莺莺 林升 张祎 杨虞卿 陈善 宋若昭 陈汝咸 韦鼎 陈逅 太上隐者 陈如纶 康骈 隐峦 张君房 韦迢 令狐德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