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公无国寄钟山,垣屋青松晻霭间。
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飒水潺湲。
寄公无国寄钟山,垣屋青松晻霭间。
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飒水潺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钟山的高僧形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心灵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赞美。
"寄公无国寄钟山,垣屋青松晻霭间。" 这两句设置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钟山不仅是地理位置,更象征着精神的栖息之所。"垣屋"暗示了僧人的简朴住处,而"青松"则给人以生机勃勃、长存不灭的感觉。
"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飒水潺湲。" 这两句通过对声响的描写,传达了僧人在自然中修行的境界。"声音"指的是念经或是打钟等宗教活动的声音,这些声音与自然界的风和水声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自然与宗教修行相辅相成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淡雅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以及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世味真嚼蜡,閒趣觉隽永。
闭门读旧书,拓牖豁微囧。
窥道忘一斑,反身得三省。
佳人不可招,妙处谁与领。
未刖聊晨门,已献那泣郢。
向来真左计,只合事幽屏。
感君汪洋陂,洗我荣辱境。
逢原得新功,馀润及古井。
笔端有辘轳,句法见驰骋。
梅花动乡思,霜风吹鬓影。
言归日在念,未策心已警。
咫尺看白云,祇隔冯公岭。
我曾到梅坞,正自画不如。
是处有风月,君无怀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