觜长非为嗍,项曲不由攀。
但令脚直上,他自眼双翻。
觜长非为嗍,项曲不由攀。
但令脚直上,他自眼双翻。
这首诗以“咏鸭头铛子”为主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鸭头铛子这一独特器具的观察与赞美。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鸭头铛子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一日常用品在诗中获得了生命与灵性。
“觜长非为嗍,项曲不由攀。”这两句诗首先描述了鸭头铛子的外形特点。鸭头的长喙并非为了吸取食物(嗍),而是自然生长的结果;颈部的弯曲也不是为了攀爬,而是其生理结构的体现。这样的描述既体现了对鸭头铛子外观的细致观察,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接着,“但令脚直上,他自眼双翻。”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鸭头铛子的动态特征。如果鸭头能够直立向上,那么它的眼睛就会自然而然地左右转动,仿佛在四处探索或观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赋予了鸭头铛子以生命力和灵动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鸭头铛子的细致描绘和生动想象,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一件普通的物品赋予了独特的生命色彩,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
百年过半也。怅壮心零落,鬓星星也。风儿渐凉也。
近中秋月儿,又初生也。田园暇也。矍铄哉、是翁也。
记当时,弧矢垂门,孤负四方志也。休也。
牙签插架,玉帐持麾,总成非也。浮生梦也。
皇皇欲、奚为也。
趁身闲、随分粗衣淡饭,一笑又何妨也。
问神仙,底处蓬莱,醉乡是也。
嗟矍铄翁,对婵娟月,怀汗漫游。
怅江湖幸有,季鹰鲈鲙,田园忍负,晏子狐裘。
丹桂开时,青苹渺处,家在三吴天尽头。
庭皋静,又一番叶落,天下皆秋。少年弓剑边州。
惊转首黄粱还梦不。
叹悠悠千载,关山无恙,滔滔一水,岁月俱流。
镜老菱花,笳悲芦叶,新雁数行人倚楼。
君知否,把眉峰蹙破,岂为身愁。
吾皇神武中兴,直须整顿舆图旧。
岂惟天顾,岷峨一角,但西其首。
遮护咽喉,扶持气脉,宁无医手。
有庙谟先定,傍观何待,留侯蹑、魏侯肘。
天眷我家仁厚。盛英才、载量车斗。
中流孤艇,千钧一发,老夫何有。
休对秋风,移宫换羽,吟无绝口。
看福星,太乙临梁,此虏自不能久。
对剑花凝,笳叶卷,天宇尘清声肃。
楼船催解处,正日戈夕照,风旗西矗。
虎战龙争,人非地是,形势昔雄三国。
景升今何在,怅婆娑老子,奚堪荆牧。
岂自古常言,力宁斗智,智宁如福。西征非太速。
奈臣职、难负君王嘱。
嗟往事、祁山抗表,剑阁刊铭,祗成堕甑并空轴。
喜听平安信,岂止为、区区一竹。蚊蚊类、笑谈逐。
玉关归老,不愿封侯食肉。愿还太平旧蜀。
拟龙山、把酒酹西风,西风苦无情。
似秋容不受,骚人登眺,特地悭晴。
依稀两三过雁,何处是方城。
目断危楼外,山远烟轻。
且对黄花一笑,叹浮生易老,乐事难并。
唤遏云低唱,檐溜任霏铃。
问何如、乌纱折角,把芳名、盖取晋参军。
东篱下,阴晴不管,输与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