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人终眼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人终眼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庐山的多次探访与深厚情感。诗人通过问询自己多少次经过匡庐,何时能够像神话中那样轻易摘取天上的星辰,表现出对高洁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世如春梦空头白"则是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感慨。将世间的一切比作春日里的梦,醒来后发现头发已白,说明时间流逝,岁月匆匆。
接着,"山似故人终眼青"中,诗人通过将庐山比喻为不变的旧友,以此表达对自然永恒不变的赞美之情。即使是人类最亲近的人,也无法长存,但庐山却如同老朋友般始终以青翠面貌呈现。
在下一句,"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中,诗人表达了想要追随古代隐士的生活,寻找他们留下的文化遗迹,同时也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超脱尘世,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最后两句"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曾经在香山(即庐山)学习的经历,并且决心要像古代的隐士一样,建立自己的草屋,隐居于自然之中,以此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命意义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