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麓草堂,何处在、白芒洲曲。
有负郭东泉,当年书屋。
碧岭千层盘翠黛,清溪一带流寒玉。
对萋萋、芳草一川平,烟中绿。南山下,东篱菊。
北窗外,西潭竹。静隔断红尘,那知荣辱。
少日尽多林壑趣,中年游遍天涯足。
到于今、把世态人情,看教熟。
象麓草堂,何处在、白芒洲曲。
有负郭东泉,当年书屋。
碧岭千层盘翠黛,清溪一带流寒玉。
对萋萋、芳草一川平,烟中绿。南山下,东篱菊。
北窗外,西潭竹。静隔断红尘,那知荣辱。
少日尽多林壑趣,中年游遍天涯足。
到于今、把世态人情,看教熟。
这首明代夏言的《满江红·其二》次吕居仁韵,以象麓草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然的隐逸生活图景。开篇点出草堂所在,位于白芒洲的弯曲处,四周有郊野之泉,曾经是读书之地。接着,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形容草堂周围的山岭翠绿如黛,溪水清澈似玉,展现出自然之美。
"对萋萋、芳草一川平,烟中绿"描绘了开阔的草地在烟雾中显得更加宁静,充满了生机。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南山下的菊花和北窗外的竹林,这些意象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与尘世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静隔断红尘,那知荣辱"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不问世事,超脱荣辱的心态。青年时期,诗人醉心于山林的乐趣,中年时足迹遍布天涯,经历丰富。最后,他感慨地说,如今已看透世态人情,心境成熟,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整首词通过描绘象麓草堂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展现了作者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野水茫茫去,渔歌远远听。
醉酣觞大白,乘兴棹孤青。
明月长如此,浮云不暂停。
拜经遗趾在,谁与拾残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