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蛬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蛬响梦频醒。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林居多解识秋声,岂是松篁耳惯经。”开篇两句直接点明主题——秋的声音,以及这种声音在诗人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隐含着诗人内心对于秋天特有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桐杂蝉鸣愁易起,蕉和蛬响梦频醒。”这里通过对虫鸣声响的细致描述,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不安。这种声音似乎轻易地就能引发诗人的情绪波动,使得他在梦中也难以平静。
“琅琅急雨喧荷港,戛戛清风战苇亭。”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秋天暴雨和清风的描写。雨声和风声在这里被用来强化秋意,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一事古人犹可恨,不言杨柳最堪听。”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一种留恋与不舍。古人的事迹依然让他感到遗憾,而对于杨柳,他选择了沉默,可能是因为这些景物太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界的细腻感受。每一个声音都似乎与诗人的情绪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出一个丰富而又微妙的情感画面。
人心不和平,天下乱未已。
谁言治天下,不自人心始。
图中之人盖知此,偶出鸣琴作宰官。
作诗作画皆琴理,诗臻清品画逸品。
琴韵泠泠满山水,山虚水深吏归矣。
我居君山西,君居君山东;
相去百里近,相隔百年中。
百年未满万事变,人心非复君时同。
此时张弦论天下,自非更改难为功。
奈何古乐付俗手,一任繁急乖商宫。
题君此图心忡忡,安得瑶琴一曲鸣熏风?
酒解消愁否?便千杯也浇不散,茧丝心绪。
绣阁春寒无人问,尽日片风丝雨,噤瘁得花心难吐。
十里石家新锦幛,让后庭玉树深深护。
莺有恨,燕无语。
萧郎隔断侯门路,梦随风化为蝴蝶,归飞旧处。
春去春来人事改,正叹园林非故。
忽唤醒城头画鼓,离恨转深何处写?
对影儿独向残灯诉。云鬓乱,起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