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远离战乱,回到偏僻的剡山之中的情景。诗中"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两句,表达了僧人为了避免战争的混乱和危险,而选择到一个远离尘世、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寺庙紧邻着坚固的石城。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蕴含着一种超脱红尘的生活态度。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两句,则透露出秋天到来,树叶纷纷而下,而僧人刚开始在这片新到的土地上耕作。这里的“刈”字,是指清除杂草,以便于农事,这里不仅是对季节更迭的写照,也反映了僧人的生计和生活状态。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一句,更是增添了一种荒凉与凄清之感。猴子在荒废的林中啃食着野果,而战争留下的阴影却久久不能散去,这里既有对自然生态的描绘,也有对历史悲剧的暗示。
最后两句"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则是对僧人的鼓励和期许。"楞伽子"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定,诗人鼓励僧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专心修行,不要因为世间的琐事而分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僧人归隐的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法修持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