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湖楼接静明园,到岸维舟便入门。
此地祇宜诸品净,笑予何事未忘言。
界湖楼接静明园,到岸维舟便入门。
此地祇宜诸品净,笑予何事未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泛舟玉河,最终抵达玉泉山静明园的宁静之旅。首句“界湖楼接静明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致的连贯与和谐,仿佛湖上的楼阁与静明园紧密相连,营造了一种空间上的连续感和视觉上的美感。
“到岸维舟便入门”,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从水上到陆地的过渡过程,以及进入静明园时的轻松与自在。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动作,也暗示了心灵上的释放与归隐。
接下来的“此地祇宜诸品净”,表达了对静明园环境的赞美,强调了这个地方的纯净与高雅,适合各种美好的事物存在。这里的“诸品净”可以理解为各种美好事物的纯净状态,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高洁之美的肯定。
最后一句“笑予何事未忘言”,则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能完全沉浸于自然美景中的反思。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也流露出一丝遗憾,即未能完全放下世俗的杂念,达到真正的物我两忘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净化与解脱的渴望。诗中蕴含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反省的思考,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久矣劳尔力,不能充尔食;
尔意亦良厚,忍饥依我侧。
我贫日以甚,尔饥日以逼;
中夜闻悲鸣,使我心凄恻。
我无媚俗骨,宜与穷饿即;
忍并尔躯命,市我弊帷德。
赠将爱马人,剪拂生气色;
努力酬刍豢,驰驱尽若职。
道途倘相逢,长嘶认旧识。
先生无名字,不知何许人。
折苇渡沧海,信脚行阳春。
当时富民侯,延座列上宾。
筑堤兴水利,指授如有神。
功成不受赏,长揖辞金银。
问名嗒然笑,再问言津津。
天地我父母,埏垓我乡邻。
不夷又不惠,能屈亦能伸。
五柳非吾徒,角里非吾身。
孤山梅花婿,乃我有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