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风雅在,何日过丹山。
石径曾频扫,柴门竟不关。
海螺岩月静,长老须眉斑。
不负当年愿,东林去又还。
遗民风雅在,何日过丹山。
石径曾频扫,柴门竟不关。
海螺岩月静,长老须眉斑。
不负当年愿,东林去又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禅意与宁静之美。
首句“遗民风雅在”,诗人以“遗民”指代过去的文化与风范,表达了对传统美学的追忆与敬仰。接着,“何日过丹山”一句,既是对未来某次旅行的期待,也暗含着对心灵深处某种追求的向往。
“石径曾频扫,柴门竟不关”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简朴而自得其乐。石径的清扫象征着内心的净化,柴门的不关闭则寓意着对外界开放的心态。
“海螺岩月静,长老须眉斑”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以及长老的年迈形象。海螺与岩石的静谧,与月光下的斑白须眉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生命的深邃与庄严。
最后,“不负当年愿,东林去又还”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承诺的坚守,以及对东林(可能指佛教圣地)的往返,体现了对理想与信仰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坚定,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北游兵阻复南还,因寄荆州病掩关。
日月坐销江上寺,清凉魂断剡中山。
披缁影迹堪藏拙,出世身心合向闲。
多谢扶风大君子,相思时到寂寥间。
高堂亲老本师存,多难长悬两处魂。
已说战尘消汉口,便随征棹别荆门。
晴吟野阔无耕地,晚宿湾深有钓村。
他日更思衰老否,七年相伴琢诗言。
边穷厄未穷,复此逐归鸿。
去路多相似,行人半不同。
山川藏北狄,草木背东风。
虚负男儿志,无因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