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常采药,深蹊入芳菲。
攀桂作帷帐,纫兰制裳衣。
坐令文身俗,悉从端委归。
支胤后世君,礼让日渐违。
迷阳行棘足,蘼芜露沾衣。
三秀不改度,斋房耀灵辉。
撷之荐瑶席,神享民是依。
泰伯常采药,深蹊入芳菲。
攀桂作帷帐,纫兰制裳衣。
坐令文身俗,悉从端委归。
支胤后世君,礼让日渐违。
迷阳行棘足,蘼芜露沾衣。
三秀不改度,斋房耀灵辉。
撷之荐瑶席,神享民是依。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赋采香径,送吴县张令升佐嘉定州》描绘了一幅清新高雅的画面。首句“泰伯常采药”引用古代贤人泰伯采集药材的典故,暗示了吴县张令的高尚品格。接下来,“深蹊入芳菲”描绘了香径深处花木繁盛的景象,象征着张令即将踏入的仕途之路充满芬芳。
“攀桂作帷帐,纫兰制裳衣”运用象征手法,桂花和兰花分别代表高洁和清雅,寓意张令将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诗句暗示他将改变当地文身的风俗,倡导礼仪教化。“支胤后世君,礼让日渐违”则表达了对传统礼让精神流失的忧虑,希望张令能以身作则,恢复美德。
“迷阳行棘足,蘼芜露沾衣”借景抒情,迷阳和棘足象征仕途艰难,蘼芜露沾衣则寓含了对张令旅途辛劳的关怀。然而,诗人坚信“三秀不改度”,即使面临困难,张令的美德和志向不会改变。
最后两句“撷之荐瑶席,神享民是依”寄予厚望,祝愿张令的德行如同瑶席上的香草,供奉神明,赢得百姓的依赖和支持。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表达了对张令的赞美与期许,以及对礼乐文化的呼唤。
乡与子直游胶庠,是时子明居侍旁。
友于学问相激昂,声华日驰翰墨场。
仲氏一第如探囊,伯氏随即淩云翔。
已快雁塔书雁行,君家馀庆未易量。
二龙三凤同呈祥,一门竞爽如圭璋。
前后继踵名相望,夥为十佛经中光。
联翩不羡金华堂,会稽何独誇诸黄。
世言燕山窦十郎,一枝椿老五桂芳。
君今取此名其堂,荐绅荣之富篇章。
几与窦氏争颉颃,吾家亦颇推吾乡。
自从仲父闿天荒,五登科第于太常。
枝分派别各一房,敢与君家相比方。
夫人更喜寿且康,岁时罗列称寿觞。
綵衣青紫交焜煌,人生至乐见未尝。
源深允矣流必长,孙枝更接秋风香。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
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