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满江红·齐山绣春台》。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诗人回忆十二年前登上绣春台的情景,与现时重游相比,感慨万千。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开篇即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框架,诗人在十二年前的往事中寻找回忆的起点。接着,“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展现了当时的活力与冒险精神。
“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随着岁月流逝,诗人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曾经的豪情壮志已逐渐减退,但绣春台的美丽风光依然如故,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思索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古代贤君或隐逸之士的向往,他们或许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千年后的传奇,而现实中的诗人则在这寂静而清凉的山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景物描写转向自然,山、江、淮山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
“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诗人的视线延伸至遥远的中原,那里依旧是虎狼出没之地,暗示着世事变迁、动乱未息,这与诗人个人的生命轨迹形成了对比。
“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苍事业真俄顷。”这两句通过历史遗迹和建筑的宏大来强调时间的深远和事物的沉重,诗人试图在这些永恒不变的事物中找到超越个人生命的意义。
“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最后,诗人的问题似乎是对整个宇宙和历史的探索,没有人能解答这个关于时间与空间本质的问题,这也许是诗人面对生命无常时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和哲思,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有限与宇宙永恒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