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火人间遍,烟霞物外寻。
人须离苦海,鸟亦傍丛林。
见佛宁为佛,传心欲了心。
偶来兴圣寺,像外睹威音。
膏火人间遍,烟霞物外寻。
人须离苦海,鸟亦傍丛林。
见佛宁为佛,传心欲了心。
偶来兴圣寺,像外睹威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寻求解脱与智慧的修行者,在人间与超脱之间徘徊的心境。首句“膏火人间遍”,以“膏火”比喻世间的苦难与烦恼,暗示修行者对世间痛苦的深切感知。接着,“烟霞物外寻”则表达了超越世俗,追求精神世界与自然和谐的愿望。
“人须离苦海,鸟亦傍丛林”两句,通过对比人与鸟的行为,强调了摆脱苦难、寻找心灵栖息地的重要性。人要像鸟靠近森林一样,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见佛宁为佛,传心欲了心”揭示了修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更是为了传递智慧,帮助他人了悟生命真谛。这体现了佛教中“普渡众生”的慈悲精神。
最后,“偶来兴圣寺,像外睹威音”则点明了地点——兴圣寺,并以“像外睹威音”结束,寓意在精神层面超越了物质与形式的限制,直接触及到宇宙的本源与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在世俗与超脱之间寻求心灵解放的过程,以及对智慧传承的渴望。
貂裘虽云温,非妾手中迹。
唯此万里衣,一针三叹息。
叹息恐人闻,缝时常避人。
开缄勿嫌涴,中有双泪痕。
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
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
寄书问征夫,好在何当还。
西风吹妾梦,夜度鲁阳关。
祥云仍瑞日,霁月更光风。
虹夜书船满,鸡林诗贾通。
十行宽四海,一国咏三公。
经史遮眵目,古今浇渴胸。
太玄难准易,皇极辩非中。
清夜谈玄处,盛时无极翁。
乾坤涵奥学,日月照孤忠。
自信区区者,遥怜处处讧。
天无厌周德,年候克商丰。
群后集班瑞,宗人宅受同。
太平无以报,真意渺何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