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
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
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
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返回东吴时,诗人以次韵形式所作的送别之作。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深刻感悟。
首联“征夫应为指柴扉,湖水当门可濯衣”描绘了僧人归家的情景,湖水映照着门户,仿佛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颔联“飞鸟已知今日倦,旧邻那悟昔人非”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飞鸟感知僧人的疲惫,以及旧日邻居对僧人变化的不解,表达了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山情已作燖鸡净,世味真如嚼蜡微”进一步深化主题,山中的生活简单而纯净,如同烧鸡后的净洁;而世俗的滋味却变得淡薄无味,暗示了僧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厌倦。
尾联“遥想夜航无管束,棹歌应载月明归”想象僧人在夜晚自由航行的情景,棹歌随风飘荡,月光下归途显得格外宁静美好,表达了对僧人归途的祝福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僧人回归内心平静生活的意境,以及诗人对其超凡脱俗精神的赞美与向往。
亭亭华表莞溪上,孝节名高照闾巷。
闺门至行动九重,致有洪恩自天降。
人谁无舅姑,反唇勃溪将何如。
人谁无夫妇,失节移天纷莫数。
卓哉贤妇心,不与常人同。
舅姑吾所主,良人吾所从。
于此尚无情,天地何处容。
高堂婴疾吾悽恻,刲股为糜充药食。
股肉犹可生,舅姑难再得。
此身岂忍为亲惜,一朝疾平百忧释。
良人早逝身无依,悲号不是伤春啼。
寒灯伴机杼,夜雨愁空闺。
宁死勿作他人妻,山石可转心不移。
吁嗟孝节有如此,扶植纲常厚伦理。
矧当末世风俗溃,妇中却有真男子,小人纷纷当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