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来踪迹等游尘,谁向蘧庐觅道根。
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
去来踪迹等游尘,谁向蘧庐觅道根。
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廖刚所作,名为《再和·马祖岩》。诗中描绘了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去来踪迹等游尘”,以“游尘”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暗示人世间的行迹如同飘散的尘埃,转瞬即逝。接着,“谁向蘧庐觅道根”一句,引入了对“蘧庐”的探讨,蘧庐本是庄子笔下寓言中的居所,象征着人生的住所或生活状态。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在这样短暂而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谁能真正寻找到通往真理或道的根源呢?
后两句“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岩穴,指的是山洞或岩石的缝隙,这里象征着自然界的隐秘之处,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与真实的向往。诗人认为,无论是岩穴还是其他地方,其本质并无二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装饰或人为的标记(如镌刻的名字),而在于内在的真谛和精神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真理追寻以及个人身份与存在价值的深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更蕴含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峨云羞杀鵔鸃冠,半掩山扉日不关。
林下一般安分好,人生万事转头间。
忘机禽鸟傍人语,入暮牛羊带日还。
多少江山足诗料,一蓑更好伴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