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绪沈方弭,因闲忽暂投。
中宵感微梦,明日又新秋。
稍念音容阔,偏惊时序周。
即今难自遣,况是去年愁。
别绪沈方弭,因闲忽暂投。
中宵感微梦,明日又新秋。
稍念音容阔,偏惊时序周。
即今难自遣,况是去年愁。
这首诗《立秋前一夜感梦》由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季节转换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别绪沈方弭,因闲忽暂投。”开篇便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别离之愁尚未平息,却因偶然的闲适而暂时寻求解脱。这里运用了“沈”字,形象地描绘出愁绪深沉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试图在忙碌与忧愁中寻得片刻宁静的心境。
颔联“中宵感微梦,明日又新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深夜里的一场微梦,让诗人感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一夜之间,就迎来了新的秋天。这一联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相连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感慨。
颈联“稍念音容阔,偏惊时序周。”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绪,意识到与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渐行渐远,同时对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感到惊异。这里的“阔”字,既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暗含了时间上的疏远,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深切感受。
尾联“即今难自遣,况是去年愁。”收束全诗,诗人直面当前难以排遣的愁绪,并将其与去年的愁绪进行对比,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和情感的累积。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还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笔触,描绘了诗人面对季节变换和个人情感波动时的复杂心理状态,通过对梦境、时间、空间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
龙飞景云从,林茂众鸟息。
真人翔灞上,多士生王国。
留侯豪杰士,乃独为所得。
韩亡竟不去,汉兴愈厉策。
不见马上功,奚多幕中画。
眇焉视婴布,若数百与亿。
鸿鹄已高飞,翩然敛归翼。
堂堂高皇业,屹立如磐石。
始卒如公者,是不惭庙食。
载瞻水边祠,老桧寒更碧。
朱轮华盖事远游,厩无良马乘疲牛。
青丝玉勒金络头,任重道远旁人忧。
奔驰往来历山丘,腾坑投淖摧辕辀。
已压复起行未休,青刍黄粱为君羞。
长路漫漫经九州,场有白驹胡不收。
饥食玉山饮河流,朝秣幽冀莫炎陬。
奔云掣电不少留,仆夫顾之心怀愁。
王良不生谁与谋,哀哉骏骨千金酬。
有唐天子天宝初,礼官学士披图书。
推本黄帝九云车,曾跨火龙升天衢。
世传虢略留鼎湖,世传桥山晏神舆。
真人起灭不异涂,霓来吹落火龙须。
一须落处生万芜,春风秋霜荣复枯。
顶峰千丈金芙蕖,一叶金华落婺墟。
天子闻之为嗟吁,大封山川名仙都。
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结草屠苏。
始严祠宇辟一区,至今名篆存珷玞。
上下万年变万殊,水云依旧本扶疏。
事载咸通端不诬,世更五代迹不除。
钜宋兴王握乾符,庆源尊祖礼何如。
乃命天下严殿庐,治平天子榜玉虚。
北客南来一字无,飘飘含蓼政如荼。
崆峒童子真吾徒,心闲神应微嗫嚅。
尽收胜概赋归欤,归去山东作画图。
《鼎湖》【宋·张因】有唐天子天宝初,礼官学士披图书。推本黄帝九云车,曾跨火龙升天衢。世传虢略留鼎湖,世传桥山晏神舆。真人起灭不异涂,霓来吹落火龙须。一须落处生万芜,春风秋霜荣复枯。顶峰千丈金芙蕖,一叶金华落婺墟。天子闻之为嗟吁,大封山川名仙都。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结草屠苏。始严祠宇辟一区,至今名篆存珷玞。上下万年变万殊,水云依旧本扶疏。事载咸通端不诬,世更五代迹不除。钜宋兴王握乾符,庆源尊祖礼何如。乃命天下严殿庐,治平天子榜玉虚。北客南来一字无,飘飘含蓼政如荼。崆峒童子真吾徒,心闲神应微嗫嚅。尽收胜概赋归欤,归去山东作画图。
https://shici.929r.com/shici/MtDb9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