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遗无极老,千言无倦考亭翁。
语道则同门路别,君从何处觅高踪。
一语不遗无极老,千言无倦考亭翁。
语道则同门路别,君从何处觅高踪。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对中国古代两位重要儒家学者周敦颐和朱熹的敬仰与评价。诗中“一语不遗无极老”赞扬了他们的学识渊博,仿佛他们的言论能涵盖无尽的智慧;“千言无倦考亭翁”则表达了对朱熹(考亭翁)的敬佩,即使听他们讲授千言万语也不觉疲倦。
“语道则同门路别”意味着尽管他们师出同门,但各自的学术见解和路径却各有特色;“君从何处觅高踪”则是诗人询问读者或后人,应如何追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和对学问的探求精神。
御水縠纹风皱,画桥横处,沙路晴时。
曲坞藏春,朱户翠竹参差。
过墙花、娇无限思,笼槛柳、低不胜垂。海棠枝。
为东君爱,未敢离披。迟迟。
日华融丽,悠扬丝管,掩冉旌旗。
喜入繁红,坐来开尽不须吹。
听莺迁、还思上苑,约凤浴、应展新池。促归期。
燕飞蝶舞,特地熙熙。
脱巾草坐踏地歌,花影落酒生红波。
拔剑横膝仰面笑,醒眼不识天为何。
平时尘土埋英雄,却学弄笔为雕虫。
太阿补履不足用,老骥捕鼠终无功。
安得雄心大胆子,与之把臂论心事。
不使生前眼见仇,何用死时尸磔市。
人生病老多壮时,百岁祗如梭过机。
安能局促努筋力,眼穿仰望丹桂枝。
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
凿破蓬丘岛,潜通小洞天。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
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
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
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
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
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
胜概好收拾,凭谁秉笔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