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
凿破蓬丘岛,潜通小洞天。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
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
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
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
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
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
胜概好收拾,凭谁秉笔椽。
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
凿破蓬丘岛,潜通小洞天。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
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
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
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
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
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
胜概好收拾,凭谁秉笔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自然山水的美好景象,并融入了道家追求超脱世俗、达到精神自由的思想。开篇“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表明诗人偶尔有机会离开繁忙的尘世,去探寻那些隐秘而幽静的自然之境。
接下来的“凿破蓬丘岛,潜通小洞天”则是对道教修炼、追求仙境的生动写照,其中“小洞天”不仅是一处地理位置,更有象征意义,指向心灵的净土或精神世界。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水之间寻找隐逸之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的心境。而“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则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两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岩石的平整和洞穴的曲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诗中的“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则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自由漫步的情景。
“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两句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其中“海光”和“山色”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接下来的“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表达了通过亲近大自然,可以洗涤凡尘、达到精神上的高远境界。
最后,“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两句则是对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动阐述。诗中的“烟霞”和“风月”都是道家修炼中常用以象征自然之美与精神境界的意象。而“胜概好收拾,凭谁秉笔椽”则是对这次山水游历所感所思的总结,诗人似乎在寻找可以传达自己心灵体验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超脱与自由追求的深刻思考。
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
支离与径捷,彼此尝交镌。
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
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
皇极久不建,西教擅吾权。
投人剧妖冶,落网无愚贤。
孰辨真顽空,拘肆成痴颠。
良心一以溺,作圣何由缘。
二程开兴运,勠力扫腥膻。
涵养须用敬,致知学攸先。
神功合内外,彝训肃昭宣。
谁哉乐易简,径欲遗陈编。
自然岂不贵,无乃流于禅。
孤风邈难嗣,缺月澹寒川。
近来白沙老,应执九原鞭。
缅思原泉句,今昔几尼渊。
宁知下学功,是水可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