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莱辨夷夏,隳郈肃君臣。
丘岂生知者,聃非绝灭人。
却莱辨夷夏,隳郈肃君臣。
丘岂生知者,聃非绝灭人。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孔子问礼图》。从诗的内容来看,是在描绘孔子询问有关礼节的图像,反映了古人对传统文化和礼仪之重视。
“却莱辨夷夏”中,“却莱”可能指的是古代圣贤或智者,他们能够辨别、区分夷夏之别,即文明与未开化之间的差异。这里强调了孔子对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视。
“隳郈肃君臣”则表达了一种颠覆旧制、恢复礼仪的意愿。“隳”指毁坏,“郈”指废弃,两者结合表示对过去失落的礼节进行修复。同时,“肃”字意味着庄重和严谨,这里指的是君臣之间关系的规范。
“丘岂生知者”中的“丘岂”,在古文中有时作为疑问词使用,意为“岂”或“岂得”,即难道、怎么可能。这里表达了对能够理解和继承这些礼节之人的稀缺感慨。
最后,“聃非绝灭人”则是说真正懂得并能传承这种文化的人并未绝种。这里的“聃”字与“旦”相通,表示明亮、明白的意思,强调了对这些知者了解和保留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孔子询问礼节图像这一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于能够理解并传承这种文化的人才的珍视。
漏新春消耗,柳眼微青,素梅犹小。
帘幕轻寒,引炉烟袅袅。
凤管雍容,雁筝清切,对绮筵呈妙。
此际欢虞,门庭自有,辉光荣耀。
庆事难逢,世间须信,八十遐龄,古来稀少。
况偶佳辰,是桑弧曾表。
满奉金觥,暂停牙板,听雅歌精祷。
惟愿增高,龟年鹤算,鸿恩紫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