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疏四面,明纸罩孤灯。
自小共寒热,相亲如友朋。
旧书曾递照,新烛莫相憎。
几为吟诗苦,留光到夙兴。
小笼疏四面,明纸罩孤灯。
自小共寒热,相亲如友朋。
旧书曾递照,新烛莫相憎。
几为吟诗苦,留光到夙兴。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夜读书的温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读书人与一盏孤灯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首句“小笼疏四面,明纸罩孤灯”以“小笼”形容四周环境的封闭与静谧,而“明纸罩孤灯”则点明了主角——那盏照亮夜晚的唯一光源。这种描述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孤独的氛围。
接下来,“自小共寒热,相亲如友朋”两句,将读书人与灯的关系比喻为老友,共同经历了四季的冷暖,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读书人对这盏灯的依赖和情感投入,也暗示了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温暖与陪伴的主题。
“旧书曾递照,新烛莫相憎”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旧书与新烛代表了知识的传承与延续,诗人通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对新知识的接纳与期待。这里“莫相憎”三字,体现了诗人对知识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乐观态度。
最后,“几为吟诗苦,留光到夙兴”两句,点明了读书人的生活状态——为了追求知识,不惜付出辛劳,甚至牺牲睡眠时间。这里的“吟诗苦”既指出了读书过程中的艰辛,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坚持。“留光到夙兴”则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夜以继日、勤奋不息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读书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读书人与灯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深刻揭示了知识探索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竹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
我以岁莫起视夜兮,北山饮予斗柄。
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钟期,尝试刳心而为之听。
若有人兮亦既脩,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齐圣。
嘉孝子之心终无已兮,不忍忘初之戒命。
人则不语兮弦则语,客有变容而涕洟,奄不知哀之来处。
悲乎痛哉!
葛屦剪剪兮絺绤凉凉,衣则风兮车上霜,天云愁兮空山四野。
竭九河湔涕痕兮,忽承睫其更下。
嫠不忧其纬兮,恤楚社之不血食。
尽子职而不我爱兮,终非父母之本心。
天高地厚施莫报兮,固自有物以至今。
雉雊鸡乳兮,麋鹿解角。天性则然兮,无有要约。
哀号中野兮,于父母又何求。
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声。
恐亲心为予动兮,是以有履霜之忧。
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
蹙然如动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
声音之发,钩其深也。枯薪三尺,惟学林也。
《听履霜操》【宋·黄庭坚】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竹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我以岁莫起视夜兮,北山饮予斗柄。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钟期,尝试刳心而为之听。若有人兮亦既脩,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齐圣。嘉孝子之心终无已兮,不忍忘初之戒命。人则不语兮弦则语,客有变容而涕洟,奄不知哀之来处。悲乎痛哉!葛屦剪剪兮絺绤凉凉,衣则风兮车上霜,天云愁兮空山四野。竭九河湔涕痕兮,忽承睫其更下。嫠不忧其纬兮,恤楚社之不血食。尽子职而不我爱兮,终非父母之本心。天高地厚施莫报兮,固自有物以至今。雉雊鸡乳兮,麋鹿解角。天性则然兮,无有要约。哀号中野兮,于父母又何求。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声。恐亲心为予动兮,是以有履霜之忧。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蹙然如动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声音之发,钩其深也。枯薪三尺,惟学林也。
https://shici.929r.com/shici/pYtbvM8EIb.html
校经同省并门居,无日不闻公读书。
故持茗碗浇舌本,要听六经如贯珠。
心知韵胜舌知腴,何似宝云与真如。
汤饼作魔应午寝,慰公渴梦吞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