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端臣的《毋忽诗》,以警示人们不要轻视看似微小的事物,因为其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句“毋忽咫尺水”和“毋忽寻丈山”强调即使是最短的距离或最寻常的山川,都可能潜藏危险,如伏龙(可能指蛟龙)和毒虫。接下来,诗人通过“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来比喻,告诫人们连古代的君子都不敢欺骗那些无法察觉的人,暗示了谨慎的重要性。
诗中“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进一步强调了言行的细致与慎重,即使是细微的言辞和在暗处的行为也不能掉以轻心。诗人以“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警示,哪怕是一点点的松懈,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让敌人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崛起。
最后,诗人以“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总结全诗,强调无论事情大小,道理都要深究到底,以此来维护稳定和安全。结尾提到周朝八百年的兴衰,以“成于垂钓翁”的典故,寓意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可能决定国家的命运,从而再次强调了“毋忽”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教于警,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轻忽任何事物。
翠屏罗荐沈香楼,紫金鸳鸯居上头。
双飞誓作不死匹,万古愿同歌《莫愁》。
楼前长挂团圆月,谁道能圆又能缺。
可怜交颈复同心,一夜秋风两离别。
茱萸子落芙蓉老,云鬓蛾眉断梳扫。
永持灰死百炼心,化作人间雪衣鸟。
万年莫铸双龙泉,千年莫栽并头莲。
鸟飞在地长自洁,月缺在天长不圆。
白日西飞水自东,乾坤浩浩恨何穷。
无梯可觅姮娥药,有术难乘御寇风。
啼声春雨里,青山万点酒杯中。
王孙去后多芳草,肠断江南鹤发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