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通过对李亮功归隐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今人常恨古人少”揭示了现代人对古人生活简朴、超脱世俗的羡慕,接着“今得见之谁谓无”暗示眼前就有这样的人,令人感叹不已。
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达出想要效仿其归隐田园的心愿,“欲学渊明归作赋”表明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而“先烦摩诘画成图”则借用了唐代画家王维(字摩诘)的画技,暗示李亮功的生活如画般美好,富有诗意。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具体描绘了归隐后的田园景象,池塘广阔,鱼儿游弋,土地虽小却种植着大片的芋头,显示出生活的富足与宁静。最后两句“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诗人感慨无论在尘世还是山林,都难以摆脱俗务的牵累,只有真正远离京都洛阳和江湖纷争,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赞美李亮功的归隐生活,寄寓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黄庭坚诗歌中常见的山水田园情结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