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六》
《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六》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

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

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

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清远创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八十六首。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境界与实践。

首先,“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这里运用了“山僧”这一形象,象征着禅宗修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使得在场的大众(即听众或修行者)心中的疑惑得以平息,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接着,“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这句话以“金毛师子”为喻,形象地描述了修行者的内在力量和威严。这里的“哮吼”不仅指声音的洪亮,更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力量和坚定,无论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还是面对困难时,都能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力。

随后,“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这两句提到了两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临济和德山,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教导弟子,通过大声喝斥或使用棒子敲打,激发弟子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直面自我,突破障碍,达到真正的觉醒。

最后,“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这句话强调了禅宗修行的关键在于言传身教,即使是一言半语,也能引导修行者走出迷途,不会偏离正道。它体现了禅宗注重实践、反对形式主义的精神,强调通过直接体验和领悟,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方法,强调了内心的觉醒、力量的展现以及正确的指导对修行者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其三中秋山行怀子兴节判

俗物常偪塞,令人眼生白。

永怀洛阳人,谈诗论画壁。

青山吐秋月,阻作南楼客。

但歌靡盬诗,赏此无瑕璧。

(0)

息暑岩

水墨古画山石屏,雷起龙蛇枯木藤。

石囊嵌空自宫室,六月卷簟来曲肱。

松风琴瑟心可写,水寒瓜李嚼明冰。

却登夏畦视耘耔,烘颜炙背栖苍蝇。

闻道九衢尘作雾,乌靴席帽如馈蒸。

归尝玉粒不敢饱,高车驷马何能乘。

(0)

借景亭

青神县中得两张,爱民财力惟恐伤。

二公身安民乃乐,劝葺城头五月凉。

竹铺不涴吴绫袜,东西开轩荫清樾。

当官借景不伤民,恰似凿池取明月。

(0)

临河道中

村南村北禾黍黄,穿林入坞岐路长。

据鞍梦归在亲侧,弟妹妇女笑两厢。

甥侄跳梁暮堂下,惟我小女始扶床。

屋头扑枣烂盈㪷,嬉戏欢争挽衣裳。

觉来去家三百里,一园兔丝花气香。

可怜此物无根本,依草著木浪自芳。

风烟雨露非无力,年年结子飘路傍。

不如归种秋柏实,他日随我到冰霜。

(0)

戏题斌老所作两竹梢

老竹帖妥不作奇,嫩篁翘翘动风枝。

是中有目世不知,吾宗落笔风烟随。

(0)

再次孔四韵寄怀元翁兄弟并致问毅甫

书帙蠹鱼乾,炉香眠鸭困。

佳人来无期,诗句且排闷。

遥知乌衣游,棋局具肴酝。

争道嘲不恭,鏖兵劳得俊。

颇寻文献盟,不落市井吝。

四月明朱夏,南风解人愠。

风前怀二陆,家法窥抗逊。

身有三尺桐,爨下得馀烬。

端可张洞庭,寥阔世未信。

为我谢孔君,举酒取快尽。

世故安足存,青天飞鸟印。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温庭皓 毛纪 卢多逊 朱穆 黎庶昌 陈宜中 石安民 韩滉 林藻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