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藩宫里端溪石,留与苏斋试烟墨。
四百年来璧水香,镌题古篆看犹识。
驺虞献后归大梁,不愿移封就洛阳。
师儒曾聘刘长史,词赋雅重东书堂。
镇平博平皆好士,南陵西亭亦相继。
本草图成为救荒,幽芳千种谁重绘。
汴河横决浪如山,迎取金容没水还。
一片仙云依旧紫,却随玉碗出人间。
元朝宫树伤心碧,乐府当初歌不得。
斜阳秋划十三陵,今日蟾蜍泪重滴。
未央残瓦永平砖,都与人家作砚田。
寻常故物知何阴,名字关心特可怜。
周藩宫里端溪石,留与苏斋试烟墨。
四百年来璧水香,镌题古篆看犹识。
驺虞献后归大梁,不愿移封就洛阳。
师儒曾聘刘长史,词赋雅重东书堂。
镇平博平皆好士,南陵西亭亦相继。
本草图成为救荒,幽芳千种谁重绘。
汴河横决浪如山,迎取金容没水还。
一片仙云依旧紫,却随玉碗出人间。
元朝宫树伤心碧,乐府当初歌不得。
斜阳秋划十三陵,今日蟾蜍泪重滴。
未央残瓦永平砖,都与人家作砚田。
寻常故物知何阴,名字关心特可怜。
这首清代吴嵩梁的《周定王兰雪砚翁覃溪师属赋》以砚台为引,描绘了一段历史故事和砚台的传承。首句“周藩宫里端溪石”点出砚材的珍贵,来自古代周朝的宫廷,暗示其来历不凡。次句“留与苏斋试烟墨”提及苏轼,说明此砚曾被文人墨客所珍视。
诗中提到“四百年来璧水香”,强调砚台历经岁月仍保留着清香,篆刻的古篆字迹清晰可见,体现了其历史价值。“驺虞献后归大梁”暗指砚台辗转流落,最终归于梁地。“师儒曾聘刘长史”则表明砚台曾被学者看重,与文化名流有关。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砚台在各地的流传,如“镇平博平皆好士”、“南陵西亭亦相继”,并提及它在救荒中的作用。“本草图成救荒”可能是指砚台上的图案具有药用价值,而“幽芳千种谁重绘”则表达了对这些美好记忆的怀念。
“汴河横决浪如山”描绘了砚台经历的动荡,但“迎取金容没水还”又象征砚台的坚韧和重生。“一片仙云依旧紫”形容砚台色彩如云,最后“玉碗出人间”则寓意其再次被人发现和珍爱。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感慨,“元朝宫树伤心碧”暗示历史变迁,“乐府当初歌不得”表达对往昔繁华的追忆。结尾“未央残瓦永平砖”以砚台与历史遗迹相联系,感叹寻常事物的沧桑。“寻常故物知何阴,名字关心特可怜”表达了诗人对砚台命运的深深同情和对其文化意义的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砚台为线索,穿插历史典故,寓言深远,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湖边九龙蟠,灵液泻龙腹。
石罅是谁浚,一泓千载蓄。
秋晚滴螭吻,清响拟琴筑。
春晓泛岩花,碧空云影蹙。
陆子一品题,俗人散污渎。
瓶罂终古汲,源深水常绿。
或称气若兰,惑羡滑如玉。
堪笑饷中书,绝不厌更仆。
幽人隐山中,清宵带月掬。
拾叶煮松间,一啜赤牙馥。
寄语试泉人,尤宜致一斛。
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
岂揶揄有鬼,颠颠倒倒;所如不合,踽踽凉凉。
好好佳佳,然然可可,世爱中庸不爱狂。
穷途恨,待几时散尽,泪滴寒江。夜深坐对银釭。
正密雪斜风洒碧窗。又岁行尽矣,无端扰攘;
老将至也,底事匆忙?
磨砚成洼,聚文作冢,潘鬓新来一半霜。
平生事,每从头细数,无限悲慷。
骑省好兄弟,澄心堂上双尊宿。
朝朝下直归对床,好句更相属。
降王既踉跄,遗臣亦摧辱。
可怜亡国痛,尽在江南录。
一麾西邠去,苦寒入腹谁相禦。
衣褐亦何妨,江左华风良贵倨。
归魂返故山,夜猿哭潸潸。
吁嗟乎,十郎茶肆俱榛菅。
雪宜落天上,云胡落涧底。
其源不可极,千尺约略耳。
三间白板阁,占尽林泉美。
珠玉碎复完,琴筑鸣无止。
涧叶冬不凋,岩葩春似喜。
入望窈且深,宜听静方始。
是合忘名言,而复不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