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知膺四圣三朝,为侍从臣,为封疆臣,为出使臣,晚节耿孤忠,公真湘楚儒贤,愤等屈平居汩水;
著述抗百家诸子,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耄年传绝学,我亦门墙弟子,痛随苏轼哭庐陵。
恩知膺四圣三朝,为侍从臣,为封疆臣,为出使臣,晚节耿孤忠,公真湘楚儒贤,愤等屈平居汩水;
著述抗百家诸子,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耄年传绝学,我亦门墙弟子,痛随苏轼哭庐陵。
此挽联高度赞扬了郭嵩焘的多面才能与高尚品德。上联“恩知膺四圣三朝”开篇即点明郭嵩焘在不同朝代都深受君王器重,担任要职,展现了其政治生涯的辉煌。接着“为侍从臣,为封疆臣,为出使臣”三句,分别描绘了郭嵩焘作为君主近臣、边疆守卫者以及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凸显其在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中的卓越贡献。
下联“晚节耿孤忠,公真湘楚儒贤”赞颂了郭嵩焘晚年仍坚守正直,忠诚不渝,实为湖南楚地的儒学典范。将他比作屈原,表达了对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的高度敬仰。接着“著述抗百家诸子,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则赞扬了郭嵩焘在学术上的成就,不仅著作等身,且在义理、考据、辞章三大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展现出其深厚的学问底蕴和广博的知识视野。
最后,“耄年传绝学,我亦门墙弟子,痛随苏轼哭庐陵”表达了对郭嵩焘晚年仍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后学的敬佩之情,并以苏轼悼念先师的典故,寄托了对郭嵩焘逝世的深切哀痛与怀念。整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全面展现了郭嵩焘作为政治家、学者的卓越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了对他的崇高评价和深切缅怀。
我庵湘山麓,君家湘江尾。
共看湘山云,同饮湘江水。
君有负郭田,饱食骄稚世。
小儿探井臼,大儿了租税。
我独生事拙,饘粥每不继。
君如李大夫,时时容乞米。
永怀湖山堂,风物自闲美。
楞严初读罢,篆冷空窗几。
微风拾残红,幽鸟妨春睡。
苍苔满门巷,榆柳阴覆砌。
杖策亦窥园,悠然望层翠。
岁时无营为,祭奠修家礼。
自觉去幼安,正复不远耳。
遥知读此诗,忻然开笑齿。
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悽怆情,乱点馀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扁舟秋晚离南浦,片席摇风望新渚。
扬澜大浪晴拍天,南山窈窕开莲宇。
倒樯散策一登临,便拟掩关深处住。
吾生饱食随东南,去亦无求住无取。
江山得意且题诗,从游况复皆真侣。
青灯灼灼夜窗深,对床卧听风瓯语。
忽惊忧患一笑空,便觉此生真逆旅。
隔岸庐山金碧开,月明尚记曾游处。
何当乘兴更一游,兴阑却向钟山去。
数笔何处山,领略分树石。
远含千里姿,间见复层出。
我本个中人,惯卧苍崖侧。
借路行人间,勃土相欺得。
那知一幅中,见此晚秋色。
悠然欲归去,远壑谁同陟。
旁人笑绝缨,捲卷成陈迹。
綵衣入蜀记当年,金紫重来抱使权。
拥钺止奸民奠枕,扬鞭画计地流钱。
汝南评论常相借,圮上文书独见传。
政目告成才五月,岁头未改恰三迁。
秦云惨雪趋朝路,吴雨肥梅按部天。
名位愈隆人愈远,从今帝席为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