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可掬,林光翻欲流。
一钩窥隙月,数叶搅眠秋。
清境扶归梦,残缸替客愁。
搜诗时画席,忽觉此生浮。
夜色已可掬,林光翻欲流。
一钩窥隙月,数叶搅眠秋。
清境扶归梦,残缸替客愁。
搜诗时画席,忽觉此生浮。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联“夜色已可掬,林光翻欲流”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夜色和林光描绘得仿佛可以被触摸和流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一钩窥隙月,数叶搅眠秋”则通过月牙和秋叶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寂与季节的更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清境扶归梦,残缸替客愁”两句,诗人将梦境与现实巧妙结合,清幽的环境似乎能引领人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残余的灯油则映射出旅人的忧愁,这种对比凸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搜诗时画席,忽觉此生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即使在创作中寻求灵感,也难免感到人生如浮萍般无常,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作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彊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彊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木兰歌》【唐·韦元甫】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彊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彊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https://shici.929r.com/shici/3lRpaxKA.html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或粉壁,或綵笺,蒲葵绢素何相鲜。
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