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悽怆情,乱点馀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悽怆情,乱点馀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这首诗以“龙学铁杖”为题,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特性,巧妙地描绘了铁杖的独特之处。开篇以楚竹和娥英象征坚韧与清高,岁寒之时仍含着凄凉之情,以此衬托出铁杖在恶劣环境中的坚毅品质。接着,以南山紫藤的老雅形象,进一步强调了铁杖的岁月沉淀之美。
诗人通过“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的描绘,将铁杖拟人化,赋予其岁月的痕迹和老者的智慧,与自然界的松树相映成趣。随后,诗人赞美铁杖如同云门禅师手中的法器,既有紫藤的优雅,又有竹子的坚韧,体现了其独特的神韵和内在力量。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诗人在这里借用了禅宗的比喻,强调铁杖并非表面的装饰或象征,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精神,与那些徒有其表的象征形成鲜明对比。铁杖如同云门禅师的法脉,指引着修行的道路,而不是像芭蕉那样只是空有其表。
最后,诗人提到铁杖的主人,称其为“仙郎”,并暗示其与旌阳孙(可能是指道教中的神仙)有关联,进一步强化了铁杖的神秘色彩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人对铁杖的赞美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深入到其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表达了对这种独特之物的敬仰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铁杖的多重特质,既有自然界的坚韧与清高,也有禅宗的深邃与智慧,以及与道教文化的联系,最终传达出对这种独特之物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浅入新年,逢人日、拂拂淡烟无雨。
叶底妖禽自语。
小啄幽香还吐。
东风辛苦,便怕有、踏青人误。
清明寒食,消得渡江,黄翠千缕。
看临小帖宜春,填轻晕湿,碧花生雾。
为说钗头袅袅,系著轻盈不住。
问郎留否。
似昨夜、教成鹦鹉。
走马章台,忆得画眉归去。
皇天眷佑中兴烈。
维岳共生鸿硕。
镇抚精神,规恢调度,未数至言长策。
中原徯望,总万里山河,尽归经画。
更看旋乾转坤,烦一指麾力。
胡尘顿消海岱,倚天长啸处,兼惠南北。
宝镇还朝,圣恩如海,趁得崧高华席。
星晨步峻,看丹凤飞来,趣登枢极。
□寿齐天,愿齐开寿域。
江空不渡,恨蘼芜杜若,零落无数。
还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迟暮。
风烟雨雪阴睛晚,更何须,春风千树。
尽城、落木萧萧,日夜江声流去。
日晏山深闻笛,恐他年流落,与子同赋。
事阔心违,交淡媒劳,蔓草沾衣多露。
汀洲窈窕余醒寐,遗珮浮沈沣浦。
有白鸥淡月,微波寄语,逍遥容与。
江上行人,竹间茅屋,下临深窈。
春风袅袅,翠鬟窥树犹小。
遥迎近倚,归还顾、分付横枝未了。
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鸟。
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表。
鸡声人语,隔江相半歌笑。
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草。
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晓。
记新楼试酒,上客回车,初识能歌。
几许怜才意,觉援琴意动,授简情多。
青鸾昼下缥缈,烟雾隔轻罗。
还自有人猜,素巾承汗,微影双蛾。
西陂千树雪,欲绝世乘风,下照沧波。
怪倚春憔悴,扁舟月上,草草相过。
少年翰墨相误,幽恨愧星河。
谁为语伶玄,秋风并冷双燕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