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谋自庙堂,长城在樽俎。
下敌无智名,服叛非萧斧。
主尊而民安,兹宜国之辅。
勿使有功臣,功大将骑虎。
伐谋自庙堂,长城在樽俎。
下敌无智名,服叛非萧斧。
主尊而民安,兹宜国之辅。
勿使有功臣,功大将骑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的《读孙子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表达了对战略与策略的深刻理解。
首句“伐谋自庙堂”意味着制定策略应从高层决策开始,强调了领导层在战略规划中的重要性。接着,“长城在樽俎”则以比喻的手法,将稳固的防御比作宴会上的酒器,暗示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可以构建持久的安全防线。
“下敌无智名,服叛非萧斧”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通过智慧而非武力征服敌人的重要性。这里的“无智名”意指不依靠智谋的名声,而“服叛非萧斧”则表明平定叛乱不应仅依赖暴力手段,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策略。
“主尊而民安,兹宜国之辅”指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需要君主的威望和民众的安宁,这正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最后,“勿使有功臣,功大将骑虎”告诫不要让功臣权力过大,以免他们成为潜在的威胁,形象地比喻为让功臣如同骑在老虎背上,隐含着对权力平衡和防止权臣专政的警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孙子兵法的视角,探讨了战略、策略、权力与治理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和军事哲学。
云气拥松楸,佳城生意幽。
扫残黄叶路,奠遍绿新刍。
想像音容在,瞻衣涕泗流。
东迁祷灵墓,端为护行舟。
为惠不必广,但问与者谁。
受施何用多,名义以为资。
平生师友间,四海参寥师。
一穷无四壁,百代有千诗。
再逐越淮江,三年鲁中归。
初无赞公色,不异净名衣。
才如得风鹢,已复触藩羝。
路贫谁肯怜,语妙君所知。
我往立谈间,欻若白受缁。
乃知仁者听,不待辛苦词。
赵侯名教士,劲气喷长蜺。
论吐天下公,而合吾所私。
明窗弄文墨,妍语含英姿。
要与识者论,且避群儿痴。
旧好无新功,终年此交绥。
未须坚百战,当即建降旗。
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
惟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
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
早作步兵语,晚参云门禅。
舍策孤山下,一室颇萧然。
林昏出幽磬,竹杪横疏烟。
昨日寄书至,坐想参寥泉。
此泉如此公,遇物作清妍。
一别今几时,绿首成白颠。
子亦怜我老,我岂要子怜。
会逢万里风,一系五湖船。
酌我岩下水,咽子山中篇。
行者悲故里,居者爱吾庐。
生须著锥地,何赖汗牛书。
丈室八尺床,称子闭门居。
百为会有还,一足不待馀。
纷纷幼老间,失得了悬虚。
客在醉则眠,听我勿问渠。
论胜已绝倒,句妙方愁予。
竹几无留尘,霜畦有馀蔬。
相从十五年,不为食有鱼。
时须一俛仰,君可贷蘧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