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亿的作品,名为《送僧之棣州谒王工部》。诗中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僧人的分别场景。
"雪晴河水正流澌,风卷惊蓬满眼飞。"
这一句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表达了冬日雪后的宁静与洁净,同时也反映出外在自然界的动荡不定。这两者的交织营造了一种诗人内心的感受,既有对和平安宁环境的向往,也有对动乱世态的无奈。
"客路飘飘携一锡,禅房寂寂掩双扉。"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僧人的隐居生活。"携一锡"象征着行者简单的随身之物,而"掩双扉"则表现了僧人对外界的隔绝和内心世界的沉浸。
"曹溪衣钵何年得,庐阜香灯几日归。"
这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诗人对于僧人的修行成果与归期的关切。"曹溪衣钵"暗示了僧人苦行求法的艰辛,而"庐阜香灯"则是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贤守相逢膜拜后,都人争劝施珠玑。"
这一句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分别时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于僧人的尊敬和送别的热情。"膜拜"体现了对僧人法行的崇敬,而"都人争劝施珠玑"则反映了人们对僧人的赠予与送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活动及内心感受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佛法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僧人修行和归期的关切,以及人们对于僧人的尊重与送别的情意。
世乱还家未有期,汝于何处望京师。
韦郎旧恨今新恨,细学南音寄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