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
《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古风

历披舆地阅山川,海滨自昔称邹鲁。

外有错出之鱼盐,内有膏粱之沃土。

弘正以前正淳庞,上下恬熙实宁宇。

岛夷煽乱嘉隆间,因之海酋大跋扈。

此时扰扰不堪闻,儋石百钱犹充腋。

数十年来似苟安,云何闾阎转贫窭。

岂其器服事豪奢,抑亦樗蒲萃成薮。

岂其雀鼠日繁多,抑亦貂珰猛于虎。

岂其逐末少农桑,抑亦闽舵如鸟飞,百万菽粟捆楼橹。

用致灾沴一频仍,遂令十室尘生釜。

冬春一粒已成珠,青黄不接何所怙。

幸闻制锦有休文,力与疲民作盟主。

请蠲请赈请发陈,犹恐阽危无或补。

乃属耆老细讲求,惟有设粥堪救苦。

广开宏署集疮痍,班荆列坐如队伍。

憔颜悴色已奄奄,一瓢一勺同哺乳。

人人得意无向隅,食矣鸣金毕伐鼓。

君侯或走山之巅,有时或走江之浒。

到处焦劳语语酸,不避疾垢兴蓝缕。

自是格天天澍随,起死回生不知数。

古云救荒无奇策,宁知此策神仙醽。

愧余虽爱莫助之,只勒长歌效欣舞。

歌兮歌兮愿若何,但愿天皇召召父。

召父献纳罢关征,海滨岁岁德施普。

(0)
鉴赏

这首明代林熙春的《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朝时期海南岛因战乱导致的饥荒景象,以及官府采取措施救助百姓的场景。

诗中首先描述了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接着指出在嘉隆年间,由于岛夷的煽动和海酋的跋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粮食价格飞涨,甚至出现了“儋石百钱犹充腋”的现象,即一石米的价格高达百钱,生活极其艰难。

随后,诗人指出这种状况持续多年,百姓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贫困。他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包括豪奢的生活方式、赌博盛行、人口增长过快、官员贪腐严重、商业活动对农业的冲击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到有一位名叫“休文”的官员,采取了减免赋税、发放救济粮、清理仓库储备等措施,试图缓解民众的苦难。尽管这些努力仍然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但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帮助百姓,官员们开设粥厂,为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援助。在粥厂里,人们不分贫富,共享一碗粥,场面和谐温馨。

诗中还描述了官员亲自到灾区巡视,关心百姓疾苦,不辞辛劳,甚至不顾个人清洁,穿着破旧的衣服,深入灾区,与百姓同甘共苦。这种行为最终得到了上天的响应,灾情得以缓解,许多生命得以挽救。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感激之情,并希望朝廷能够减轻对百姓的征税,让海南岛的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恩泽。同时,他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并解决饥荒问题,提出了“但愿天皇召召父”的愿望,即希望皇帝能够派遣有能力的官员治理地方,使百姓免受苦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官员为民服务精神的赞美。通过描绘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动,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灾害救助和社会救济的重视。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0)

薄暮步溪上见茅舍前桃花盛开

娇靥枝枝破浅红,暮寒无语向春风。
谁来花底多情立,白发如丝一病翁。

(0)

槜李道中二首

卧龙山下听吟松,细雨清明似梦中。
柳荫朱栏三百尺,渴乌犹自泣春风。

(0)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0)

赠孤山道士二首

九霄象简手中擎,岂是闲人爱列卿。
洞里石田春漠漠,有田多与种黄精。

(0)

挽正字南仲四首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梁颢 枚乘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