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长衲绿衫翁,听雨勾风事事中。
大叶尽胜摩诘雪,高花?定美人红。
即陪霜露秋墙委,亦伴椒脂粉壁空。
一样连宵明月影,今朝先缺两三丛。
萧然长衲绿衫翁,听雨勾风事事中。
大叶尽胜摩诘雪,高花?定美人红。
即陪霜露秋墙委,亦伴椒脂粉壁空。
一样连宵明月影,今朝先缺两三丛。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以“芭蕉”为题,描绘了诗人对芭蕉的独特情感与深刻感悟。
首句“萧然长衲绿衫翁”,以“长衲绿衫翁”形象地描绘了一位穿着绿色僧衣、神情淡泊的老者,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萧然”二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老者的孤寂与清冷。接着,“听雨勾风事事中”一句,将老者置于自然之中,无论是听雨还是感受微风,都充满了生活的诗意和禅意。
“大叶尽胜摩诘雪,高花?定美人红”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芭蕉的大叶比作雪,高花比作美人之红,既赞美了芭蕉的生机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里,“摩诘雪”暗指王维的画作,通过这样的比喻,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即陪霜露秋墙委,亦伴椒脂粉壁空”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芭蕉在不同季节中的形态,无论是霜露下的秋墙,还是粉壁间的寂静,芭蕉都能与之和谐共存,展现了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最后,“一样连宵明月影,今朝先缺两三丛”两句,通过明月的光影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芭蕉虽美,却也难逃自然规律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芭蕉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