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太守在寒冷的十一月份,对待客人和贫穷百姓的关怀之情。诗中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状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太守的仁心和对寒冷天气中人们温暖需求的深刻理解。
"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两句,勾勒出了一幅贫困百姓在严冬中的艰难处境。他们衣不蔽体,生活极其困苦,连最基本的温暖也无法得到保证。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则是对室内外温度差异的描写,室内仍旧寒冷至极,没有半点温暖可言。太守面对这样的情景,深感自己的无能为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这句诗不仅增添了时间和空间的氛围,更强化了寒冷气氛。太守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仍旧惦念着百姓的温饱问题。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表达了太守对无法得到衣物恩惠的贫困旅人和普通民众的关怀。他们或许期待得到一点帮助,但却没有这样的好运。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则透露出太守内心的自责与不忍。他虽然拥有多余的衣物来保持温暖,但这与他所希望给予百姓的帮助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接下来的内容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表明太守决定采取实际行动。通过命令织布和刺绣的人制作衣物,以此作为对贫困者的援助。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则是对所制作衣物质地的赞美。这类高质量的布料不仅温暖,而且触感舒适,宛若春日般温煦。
最后几句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表达了太守对自己所能提供的帮助感到谦逊,他认为自己的作为微不足道,并希望能够更大规模地帮助到需要的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寒冷天气和贫困百姓生存状况的描写,以及一位官员的关怀与实际行动,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梦中惊闻雨来过,揽衣夜兴冠而坐。
渴肠顿慰真如苏,檐声况有清风佐。
黄童白叟竞喧呼,好怀岂直予一个。
斡旋始信帝力存,沾濡何必雷声大。
祁祁霢霂连三朝,风条不鸣块不破。
向来酷旱将十旬,禾黍皆茅荼亦蔗。
炎埃蔽空迷咫尺,掘井求泉论杯斝。
桔槔密比徒尔忙,铚鏄高悬总成暇。
喣沫可怜鱼尽枯,鸣垤终闻鹳相和。
秋深场圃俱已空,雨后来牟岂容惰。
殷勤杖策告乡邻,木柄长镵亟须荷。
阴,阳。景美,辰良。水淼淼,云苍苍。
白衣送酒,黄菊傲霜。宜赴龙山令,转临崔氏庄。
无奈人情冷淡,可胜世路彷徨。
茱萸未必解灾厄,鸡犬何曾佩锦囊。
只该闭门高枕仰卧,不消结伴荒郊寻芳。
谢绝了衰草残花态度,株守着浩池明月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