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时听雨高楼上,痛惜花枝。
明日离披,喜道今宵美睡宜。
而今风雨巴山夜,相对如痴。
点滴寻思,不耐新凉更索衣。
年时听雨高楼上,痛惜花枝。
明日离披,喜道今宵美睡宜。
而今风雨巴山夜,相对如痴。
点滴寻思,不耐新凉更索衣。
这首《采桑子·雨坐示惠君》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刘永济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词人对过往与当下心境的深刻反思。
首句“年时听雨高楼上”,词人回忆起往昔在高楼之上听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接着,“痛惜花枝”一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花开花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明日离披,喜道今宵美睡宜。”转折处,词人从过去的哀愁转向对当下的期待,预想明日花落满地的景象,却以“喜道今宵美睡宜”的乐观态度,展现出对宁静夜晚的向往,暗示了对生活暂时的逃避与享受。
下半阙“而今风雨巴山夜,相对如痴。”回到现实,词人面对眼前的风雨之夜,与之相对,仿佛陷入了一种痴情的状态,表现出对当前情境的深深沉浸。最后,“点滴寻思,不耐新凉更索衣。”则是在细雨中深思,难以忍受新的寒意,需要增添衣物,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冷清,也隐含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敏感。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心境,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反思。
皦皦志士心,玉壶冰露寒。
整冠默危坐,抚卷慨永叹。
胶扰天下事,岂逃吾静观。
是心本如水,风过成涛澜。
蚁或作牛斗,雀常用珠弹。
万境各颠倒,何者为忧欢。
圣学有宗盟,口血应未乾。
进修在覆篑,趋舍防奔湍。
正须极高深,乾坤见倪端。
规摹括四代,宗庙富百官。
譬如入玉府,璆琳杂琅玕。
逢原在左右,谅非登天难。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呜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办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昏。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儒家乃何事,驾言圣门归。
万古江河流,三春卉木菲。
忍将少年意,负此白日晖。
拱把得封植,要看四十围。
东山公别墅,明湖照檐扉。
尘嚣澹一洗,六籍真可依。
城南拜新作,妙墨龙蛇飞。
著鞭继家声,临岐莫依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