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傅翕,又名弘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人物,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禅意。
在这首诗中,诗人探讨了法性的本质与平等。开篇“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以设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引出对法性的思考。接着,“有漏无漏并虚通”阐述了法性既包含有为之事,也包容无为之境,体现了法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则指出尽管法性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各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强调了法性的统一性。接下来的“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进一步阐述了法性的独特之处,即无法以单一标准衡量,也不应将空洞视为法性的全部。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引导读者深入探索,理解法性的微妙之道,需要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寻找答案。随后的“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强调了法性的存在状态,它既非生灭,也不局限于感官体验之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揭示了法性的本质,即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如法界,如同深水般静谧而深远。最后,“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修行之路的不易,同时表达了对解脱和最终归宿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性的平等与统一,以及修行者面对困难时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傅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临觞本不饮,忧多自成醉。
四方行万里,不见埋忧地。
忆昔入京都,宝马摇香鬃。
酣饮青楼夜,歌声在半空。
去日不可挽,华发忽垂领。
娟娟峨眉月,相对作凄冷。
月落照空床,不寐听寒螀。
早知忧随人,何用去故乡。
庭空叶飞秋,村迥鸠唤雨。
新凉入巾褐,老子颠欲舞。
凭高望稽山,秀色溢天宇。
一镜三百里,水落分别浦。
凄凉吊禹穴,秦汉未为古。
世俗谁与归,吾其老农圃。
涉溪来过东溪老,断枝槁叶纷如扫。
忽逢溪鹊昔未识,言语惺憁羽毛好。
异哉驯狎若可呼,迹虽甚疏情有馀。
上穿苍烟立高树,下踏白石窥游鱼。
老夫日日溪头行,见此不妨双眼明。
定交物外从今始,岂独沙鸥可与盟。
冷萤缀蓬根,忽复照高树。
年光逝不留,百感集迟暮。
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戍。
猿啼鬼迷店,马噤飞石铺。
危岭高入云,朽栈劣容步。
天近星宿大,江恶蛟鼍怒。
意气颇自奇,性命那复顾。
最怀清渭上,冲雪夜掠渡。
封侯细事尔,所冀垂竹素。
兜鍪竟何成,岂独儒冠误。
当时妄校尉,旗纛今照路。
浩歌遂成章,聊慰老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