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古风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0)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傅翕,又名弘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人物,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禅意。

在这首诗中,诗人探讨了法性的本质与平等。开篇“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以设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引出对法性的思考。接着,“有漏无漏并虚通”阐述了法性既包含有为之事,也包容无为之境,体现了法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则指出尽管法性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各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强调了法性的统一性。接下来的“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进一步阐述了法性的独特之处,即无法以单一标准衡量,也不应将空洞视为法性的全部。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引导读者深入探索,理解法性的微妙之道,需要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寻找答案。随后的“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强调了法性的存在状态,它既非生灭,也不局限于感官体验之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揭示了法性的本质,即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如法界,如同深水般静谧而深远。最后,“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修行之路的不易,同时表达了对解脱和最终归宿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性的平等与统一,以及修行者面对困难时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傅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寒夜遣怀

临觞本不饮,忧多自成醉。

四方行万里,不见埋忧地。

忆昔入京都,宝马摇香鬃。

酣饮青楼夜,歌声在半空。

去日不可挽,华发忽垂领。

娟娟峨眉月,相对作凄冷。

月落照空床,不寐听寒螀。

早知忧随人,何用去故乡。

(0)

喜雨

幽人睡觉夜未央,四檐悬溜声浪浪。

乐哉甘澍及时至,九衢一洗尘沙黄。

明朝邻曲各欢喜,赛庙沽酒刲猪羊。

不劳轣辘蹋龙骨,转盼白水盈陂塘。

呼儿扫地设菅席,与汝一醉歌时康。

岂惟磨镰待收麦,小甑已觉吴粳香。

(0)

晚凉登山亭

庭空叶飞秋,村迥鸠唤雨。

新凉入巾褐,老子颠欲舞。

凭高望稽山,秀色溢天宇。

一镜三百里,水落分别浦。

凄凉吊禹穴,秦汉未为古。

世俗谁与归,吾其老农圃。

(0)

项里溪上见珍禽曰溪鹊相随数十步不去

涉溪来过东溪老,断枝槁叶纷如扫。

忽逢溪鹊昔未识,言语惺憁羽毛好。

异哉驯狎若可呼,迹虽甚疏情有馀。

上穿苍烟立高树,下踏白石窥游鱼。

老夫日日溪头行,见此不妨双眼明。

定交物外从今始,岂独沙鸥可与盟。

(0)

诵书示子聿二首·其二

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

经中独无一字疑,正须虚心以受之。

世衰道散吁可悲,我老欲学无硕师。

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

(0)

秋夜感旧十二韵

冷萤缀蓬根,忽复照高树。

年光逝不留,百感集迟暮。

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戍。

猿啼鬼迷店,马噤飞石铺。

危岭高入云,朽栈劣容步。

天近星宿大,江恶蛟鼍怒。

意气颇自奇,性命那复顾。

最怀清渭上,冲雪夜掠渡。

封侯细事尔,所冀垂竹素。

兜鍪竟何成,岂独儒冠误。

当时妄校尉,旗纛今照路。

浩歌遂成章,聊慰老不遇。

(0)
诗词分类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诗人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冯琦 吕祖谦 蔡沈 方以智 吴承恩 曾棨 柳公权 王褒 万俟咏 商辂 华蘅芳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