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燕山雪,千枝海上藤。
结为几万字,字字读成冰。
缕细常欺发,光寒不集蝇。
暑天南地上,从此绝炎蒸。
一片燕山雪,千枝海上藤。
结为几万字,字字读成冰。
缕细常欺发,光寒不集蝇。
暑天南地上,从此绝炎蒸。
这首诗《藤簟》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藤席在夏日中的独特魅力与清凉之感。
首句“一片燕山雪”,以燕山之雪比喻藤簟的洁白与纯净,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千枝海上藤”则以繁茂的藤蔓形象,暗示了藤簟的丰富纹理和自然生长的特性,仿佛将大海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其中。
“结为几万字,字字读成冰”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藤簟上的编织比作文字,且这些“文字”如同冰一般冷冽,既赞美了藤簟工艺的精细,也暗示其能带来清凉的感受,如同夏日里的冰块,给人以舒适与宁静。
“缕细常欺发,光寒不集蝇”进一步描述了藤簟的质地与光泽。细如发丝的藤条编织而成的藤簟,不仅触感细腻,还能让人的头发感受到凉意;而其表面的光洁与寒气,更是驱赶了苍蝇,展现出藤簟的实用性和高雅气质。
最后,“暑天南地上,从此绝炎蒸”点明了藤簟在炎热夏季中的作用,它能够隔绝暑气,为人们提供一个凉爽的休息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藤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藤簟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材质与工艺,更传达了其在炎炎夏日中带来的清凉与舒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