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合偏饶秘术多,莲花座下簇青娥。
不图色相全空后,犹舍慈航渡爱河。
撮合偏饶秘术多,莲花座下簇青娥。
不图色相全空后,犹舍慈航渡爱河。
这首诗《海音诗》由清代诗人刘家谋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宗修行与慈悲为怀的深刻主题。
首句“撮合偏饶秘术多”,以“撮合”二字开篇,暗示了某种连接或融合的过程,而“秘术多”则透露出其中蕴含的深奥法门和智慧。这句诗仿佛在描述一种超越寻常的修行方法,强调了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次句“莲花座下簇青娥”,运用莲花这一佛教中常用来象征纯洁与解脱的意象,以及“青娥”这一形象,既指年轻女子,也暗含青春活力与美好,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莲花座下的场景,不仅展现了修行者的所在之地,更寓意着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第三句“不图色相全空后”,转折之处,诗人似乎在探讨修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追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超越对物质世界和感官享受的执着,包括对“色相”的追求。这句话表达了在彻底放下世俗的束缚之后,内心获得的平静与清明。
最后一句“犹舍慈航渡爱河”,将修行的最终目标与慈悲之心相连,指出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个人的超脱,更是为了普渡众生,如同慈航一般,引导人们穿越情感与欲望的河流,达到心灵的彼岸。这里,“爱河”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邃,而“慈航”则是指引人们超越这些情感,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了佛教哲学与文学艺术,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内心的挣扎、觉醒与最终的升华,同时也传达了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高尚情操。
久交应真侣,最叹青龙僧。
弃官向二年,削发归一乘。
了然莹心身,洁念乐空寂。
名香泛窗户,幽磬清晓夕。
往年仗一剑,由是佐二庭。
于焉久从戎,兼复解论兵。
世人犹未知,天子愿相见。
朝从青莲宇,暮入白虎殿。
宫女擎锡杖,御筵出香炉。
说法开藏经,论边穷阵图。
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
思师石可访,惠远峰犹在。
今旦飞锡去,何时持钵还。
湖烟冷吴门,淮月衔楚山。
一身如浮云,万里过江水。
相思眇天末,南望无穷已。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
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清香无以敌寒梅,可爱他乡独看来。
为忆故溪千万树,几年辜负雪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