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
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
亦知远役能添老,无柰高眠不救贫。
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
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
亦知远役能添老,无柰高眠不救贫。
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沉寂的边塞景象。首句“乌纱巾上是黄尘”,以乌纱巾上的灰尘暗示旅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黄尘满天,渲染出一种苍茫孤独之感。次句“落日荒原更恐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凉,夕阳西下,荒原空旷,更显行人孤苦无依。
第三句“竹里怪禽啼似鬼”,通过竹林中怪异的鸟鸣,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增添了神秘感。第四句“道傍枯木祭为神”,则反映出当地风俗,人们在路边祭祀枯木,显示出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生活的艰难。
诗人感慨“亦知远役能添老”,长途跋涉使得岁月匆匆,人生易老。然而,“无柰高眠不救贫”一句,表达了对贫困的无奈,即使有短暂的安眠也无法改变生活的困顿。最后两句“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点明诗人即将结束这段劳役,但明天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透露出一种沉重的现实感。
整体来看,这首《十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寓言式的表达方式让人深思人生的艰辛与命运的无奈。赵师秀的诗歌风格清峭,情感深沉,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