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
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
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诗人对吴江景象的描述,以及对停棺、青山、白骨、风雨夜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哀伤与怀念的氛围。
首句“不道吴江景象殊”,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引出了后文对吴江独特景象的深刻描绘。接着,“停棺累累傍桑枝”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中所见的凄凉景象——停棺旁伴着桑树枝,暗示了逝者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精神世界相结合,青山虽在,但逝者之魂已不知所踪;白骨虽存,却无人祭吊,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想象中的鬼哭声和对传统悼念诗歌的引用,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传统哀悼方式的反思。
最后,“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两句,以具体的行为动作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想要为逝者尽孝的心愿,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生命、死亡、怀念和传统哀悼方式的复杂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