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汉廷槛,攀鼎湖弓,一疏千古,一死千古;
湘累哀吟,卫史尸谏,我悲先生,我愧先生。
折汉廷槛,攀鼎湖弓,一疏千古,一死千古;
湘累哀吟,卫史尸谏,我悲先生,我愧先生。
此挽联以沉痛之情感,悼念吴可读先生,其文笔深沉,寓意深远。上联“折汉廷槛,攀鼎湖弓”描绘了吴先生为国尽忠,不惜牺牲的形象,其中“汉廷槛”与“鼎湖弓”分别借指朝廷与君王,表达了对吴先生忠诚与勇敢的赞颂。下联“一疏千古,一死千古”则进一步强调了吴先生的谏言与牺牲对于后世的影响,意在说明其精神将永垂不朽。
“湘累哀吟,卫史尸谏”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将吴先生与屈原、卫鞅等先贤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敬仰。其中,“湘累”指屈原,以其哀怨的吟唱表达对国家的忧思;“卫史尸谏”则借卫鞅之死,象征其为国家大义而献身的精神。
最后,“我悲先生,我愧先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吴先生的深切哀悼与自省,既是对吴先生人格魅力的崇敬,也是对自己未能达到同样境界的自我反省。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高度赞扬了吴可读先生的忠诚、勇气与高尚情操,也通过历史的对比,展现了其精神的永恒价值,以及对后人的启示与激励。
三径就荒陶令宅,两峰高并杜翁情。
悲秋不奈黄花好,落帽谁怜白发生。
远岫薄云收细雨,晚林丹叶弄新晴。
登临俯仰寰区隘,欲驾风轮更上征。
两岁是六秩,万里客他州。
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想见吴中稚子,已办秫田数顷,更种橘千头。
堪笑新亭酒,空效楚人囚。饭甘粗,衣任恶,屋从湫。
世缘道眼看破,闻早问先畴。
这服清凉散子,多在病坊弗悟,美疢甚时瘳。
膏秣归盘去,无乐亦无忧。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文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馀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祐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宋·李曾伯】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二公皆以文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从而江右振馀响,清庙又得存遗弦。今踰元祐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https://shici.929r.com/shici/Db97y6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