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视民瘼,了不关其心。
岂无爱民意,恋栈意更深。
一言傥见斥,褫带归山林。
欲保五斗米,与世姑浮沉。
所学究安在,清夜愧影衾。
缅怀南渡后,此地横潦侵。
徵敛迫未已,哀鸿有馀音。
知军人虽微,建议可断金。
心伤弹丸邑,田舍漂雨淫。
流民竟谁绘,食子痛不禁。
臣心为民碎,哀泪时沾襟。
催科实不忍,臣罪当抽簪。
仁人一言溥,如旱苏甘霖。
岂不恋一官,所忧在苍黔。
今诵萧寺咏,如闻宓子琴。
后有司牧者,愿为座右箴。
为官视民瘼,了不关其心。
岂无爱民意,恋栈意更深。
一言傥见斥,褫带归山林。
欲保五斗米,与世姑浮沉。
所学究安在,清夜愧影衾。
缅怀南渡后,此地横潦侵。
徵敛迫未已,哀鸿有馀音。
知军人虽微,建议可断金。
心伤弹丸邑,田舍漂雨淫。
流民竟谁绘,食子痛不禁。
臣心为民碎,哀泪时沾襟。
催科实不忍,臣罪当抽簪。
仁人一言溥,如旱苏甘霖。
岂不恋一官,所忧在苍黔。
今诵萧寺咏,如闻宓子琴。
后有司牧者,愿为座右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他面对官场压力和道德抉择时的内心挣扎。诗中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官员个人品质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首句“为官视民瘼,了不关其心”,揭示了某些官员对待民众疾苦的冷漠态度,他们似乎对外界的声音置若罔闻。接着,“岂无爱民意,恋栈意更深”两句,转折笔锋,指出并非所有官员都如此,有些官员心中仍存有对民众的关爱,但官场的束缚使他们难以真正实现这一初衷。
“一言傥见斥,褫带归山林”描绘了官员在面对批评或压力时的无奈选择,宁愿辞官退隐以保持内心的纯净。“欲保五斗米,与世姑浮沉”则进一步说明了官员在官场与道德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
“所学究安在,清夜愧影衾”表达了对自身道德追求的反思,夜晚独处时,内心的愧疚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几句“缅怀南渡后,此地横潦侵。徵敛迫未已,哀鸿有馀音”,将视角转向历史,描述了战乱后土地荒芜、人民苦难的情景,以及官府不断征税的压力,使得百姓哀鸿遍野。
“知军人虽微,建议可断金”强调了普通士兵也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暗示了民间智慧的重要性。“心伤弹丸邑,田舍漂雨淫”描绘了小城镇因战争破坏后的惨状,农田被雨水淹没,一片荒凉。“流民竟谁绘,食子痛不禁”表达了对流离失所者的同情,以及他们悲惨命运的无力感。
“臣心为民碎,哀泪时沾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因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的痛苦。“催科实不忍,臣罪当抽簪”表明了官员在面对催收赋税时的不忍之心,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谴责。“仁人一言溥,如旱苏甘霖”赞美了仁德之人的言语如同久旱后的甘露,给人以希望和慰藉。
最后,“岂不恋一官,所忧在苍黔”点明了官员虽然不舍官位,但更关心广大民众的福祉。“今诵萧寺咏,如闻宓子琴”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后有司牧者,愿为座右箴”寄语未来的官员,希望他们能以仁德之心治理百姓,成为民众的楷模。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员在官场与道德、权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